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病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76例发病6小时内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常规MRI平扫与DWI扫描,比较病灶的范围、显示率及ADC值。结果 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均呈高信号,ADC图像呈低信号,检出率达100%;23例在FLAIR序列上显示病灶,检出率为3026%,但其病灶范围显著小于DWI,且信号强度比DWI弱;T1WI序列与TSET2WI序列的检出率均为0%。结论 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DWI技术是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能够可靠、准确、及时地作出诊断。

【关键词】 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09-01

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病亡率及致残率较高。脑梗死经诊断治疗之后复发的危险性较高,可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是指因缺血引起的脑部组织坏死,脑梗死发病在6h内的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该时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大多数未达高峰,且血脑屏障还没有破坏。目前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的常规方法是MRI,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可正确检测出发病6h内的脑梗死,与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技术比较,具有简便、快捷、无创等优势,可初步评价脑梗死病人的脑血管状况。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磁共振DWI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其中48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36-79岁,平均(612±878)岁;发病至行MRI检查的时间为1-6h,其中14例为发病3h内,62例3-6h。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非缺血性脑部疾病与脑出血。

12 临床表现 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丧失、失语、偏瘫、视觉障碍及剧烈头痛等。其中19例肢体功能障碍,48例四肢无力、头痛及头晕,7例失语,2例昏迷;68例有高血压病史,28例高血脂,4例糖尿病,3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与风湿性心脏病。

13 检查方法 所有病人均使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系统进行检查。采用头颅线圈,MRI成像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轴位、轴位SET1WI序列及TSET2WI序列,轴位液体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与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SE-EPI序列。其弥散方向有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层面选择等3个单方向与全方向。采集DWI扫描的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配备的软件处理后生成ADC图。

2 结 果

21 病灶分布 本组76例患者中,52例首次发病,24例复发(发病2次或者2次以上)。单发性病灶,65例65个,多发性病灶(不少于2个)11例26个,病灶总计91个。梗死灶位置:15个于颞叶,11个于额叶,39个于基底节区,14个于顶叶,10个于小脑,2个于脑干。其中基底节区的发病率最大。

22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MRI平扫与DWI扫描表现 14例发病3h内病人MRI各序列(除DWI外)扫描均未显示病灶,DWI扫描均显示病灶;62例发病时间在3-6h病人中,39例行常规的T1WI、T2WI及FLAIR扫描未发现异常,DWI检测显示与神经损伤体征相应区域存在高信号的病灶影。23例在FLAIR与DWI上均显示病灶,但DWI的范围明显大于FLAIR的,且其信号强度高于FLAIR。76例患者DWI上均呈高信号,ADC图像呈低信号,检出率达100%;FLAIR检出率为3026%。

3 讨 论

脑梗死发病突然,多数发生于睡眠、休息时,在数秒或者数小时内可出现失语、麻木、偏瘫等脑部局灶性的体征与症状,并在数小时或者1-2d内出现峰值,若患者的病灶范围大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治疗脑梗死的关键在于及时阻断病变进展,使受损的神经功能逆转。目前,认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是发病6小时内。MRI常规的序列检查与CT检查等不能对脑缺血患者的生理病理变化做出正确评估,尤其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检查时特异性与敏感性较低。而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DWI可非常敏感的反映出水分子运动状况的变化情况,其成像的原理[2]:水分子所含的氢质子经强梯度的磁场作用,与人体包含的质子形成多种共振频率,当相位重叠时各质子的相位存在不一致性,致使T2WI的信号消弱。但水分子运动受限区域由于信号未衰减而使信号加强,ADC图呈现低信号。DWI作为弥散加权产生的图像,但其图像中也包含了T1与T2的成分,即弥散加权形成的图像受到一定程度的器官组织中T1、T2变化的影响,可通过修改b值实现弥散权重的调整。在DWI中通常包括低b值(b=0)图像与高b值(b=1000)图像。水分子运动受限,使组织的扩散运动缓慢,DWI上呈现高信号。ADC图是依据DWI经计算机合成,其信号强度与T1、T2无关,仅和ADC值有关。当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受限时,ADC值降低,病灶呈现低信号。

DWI可非常敏感的反映超急性期脑组织缺血情况的改变。脑缺血后,Na+-K+-ATP酶活性下降,引起钠水储留,首先造成细胞水肿,致使分子扩散运动变慢呈高信号,ADC值下降。血管源性水肿多出现于发病5至6小时后,此时T2WI可表现为高信号。前者因组织的含水量没有增加,故体现了功能变化;后者反映出含水量变化,故体现了形态学上的变化。据研究证明,在发病2h后应用DWI检查可正确检出直径大小约4mm的腔隙性病灶[3]。本组76例患者中DWI检查均清晰显示病灶,正确检出率达100%。23例患者在FLAIR序列检查中显示病灶,检出率为3026%。与有关文献报道的结果接近。

因DWI与ADC值可对早期的脑梗死,特别是发病6h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作出正确诊断及准确定位,有利于在时间窗内展开治疗。以往溶栓治疗通常是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依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及体征判断病程,从而决定行溶栓治疗与否,但因此时行常规CT与MRI检查无法显示病灶,医师往往不能正确判断梗死灶的范围、大小,故临床医师对治疗与预后的判断必然会受到影响。DWI与ADC图则可准确显示超急性期缺血灶的部位及大小,对辅助医师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大作用。故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DWI技术具有关键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戎倩雯,王一凡,姚晔,等联合应用DWI和MRA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2011,(2):52-54

[2] 杨运旗,阮守宇,王婕DWI、MRA在急性脑缺血中的联合诊断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4):398-401

[3] 许丽,姜翠芹,杨久玲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脑桥梗死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98

综 述中国保健营养CHINA HEALTH CARE & NUTRITION 2013・06(上)

2013・06(上)中国保健营养CHINA HEALTH CARE & NUTRITION 综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