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曲《长生殿》的前世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曲《长生殿》的前世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生殿》是昆曲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曲目之一,其曲词既沉着开阔又清新雅丽,如《惊变》一出的“北中吕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既有写意又有细描,浓妆淡抹中,寄托了丰富的文人情怀,后人对之追捧喜爱堪比《牡丹亭》中的“皂罗袍”。洪昇生活的时代稍后于汤显祖,《长生殿》既出,时人评之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不仅毫无恼意,反而称其为“知言”。诚然,《长生殿》之所以彪炳文史,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它继承了“至情”的理论,但它独树一帜之处却在于,洪氏将“情”字落实到夫妇之间的忠诚,拓展到小我之外的家国情怀。因此,将明清传奇推向更加深远敦厚的境界。

听唱昆曲已近十年,《小宴》《惊变》《弹词》这样一些折子戏在舞台上屡见不鲜,但全本《长生殿》的演出却很鲜见。然而,新近上海昆剧团新排了全本《长生殿》,看这场戏需要花两天时间,累计演出时间将近11个小时。说是全本,其实还是压缩了,由原来的50出压缩为36出。然而,在如今,已经足够奢侈。尤其令人向往的是,年逾七旬的蔡正仁老师、张静娴老师、计镇华老师联袂登台,再上氍毹,这于我而言,实在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大宴。

于是,在某个暮春之晨,一个人悄然飘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享用一场很小众的盛宴,这种感觉令人迷醉。大上海的街头,人潮汹涌,我混迹其中,充满了大隐于市的快慰。时间尚早,我站在兰心大戏院的门口,看着远方的夕阳,寂寞而鲜艳地亮着,然后在参差楼宇的另一边一点点地沉下去,沉下去。暮色里,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赶来,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这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戏院,典型的老派欧洲建筑,米黄色的墙,灰的瓦,坐落在酒店林立的茂名南路上,默然相对着一片灯红酒绿,沉静、敦厚,有一种贵族而整肃的美。

今天,因为《长生殿》的演出,它的门楼被披挂成大红色,很喜庆。我却蓦然想起洪昇,当年,他因创作《长生殿》而名声鹊起,又因不合时宜地在“国丧”期间大演此曲,获罪转徙江湖,故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一说。尤其令人心伤的是,时隔数年,曹寅邀他到金陵,观赏全本《长生殿》,唱了三昼夜,洪昇重听此曲,如痴如醉,老泪纵横,或许因为情绪太过激动,返程时竟堕水而殁,匆了此生。如今,三百年光阴倏然而过,我们又可以从容地坐在剧院里,重闻这“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而那个执著又古怪的老头呢,却早已没身于荒草连天中,此间兴衰,又是怎样一出叫人惊心动魄、慨然无言的大戏啊。

因言获罪,人为文累,似乎是中国政治生态环境中的家常故事,如今的我们即便偶有唏嘘,也早已见怪不怪,此次演出的宣传册里号称是“三百年来首次全本演出”,我想,其中也应别有一番意味的吧。

《长生殿》与《桃花扇》是同代而出的曲坛双璧。后人评《桃花扇》常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历经明清之变的洪昇在《长生殿》中也寄托了同样的家国兴亡之感。最为集中的体现当然就是《弹词》一出,作者假借老伶工李龟年之口,酣畅淋漓地倾吐了家国之变和历史的感伤。这是昆曲几百年来最负盛名的唱功戏之一,偌大的舞台上,一人一凳一琵琶而已,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演员要完全凭借唱功和些许微表情抓住观众的心,想要演好殊为不易。而这恰是上昆计镇华老师的拿手好戏。计老戴着雪白的髯口,身着淡黄的衣帽,怀抱旧琵琶,从幕侧缓步而出,比案落座。“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清亮的声音悠然而起,时而悠长婉转,时而激越云霄,让整个舞台以及舞台下的观众仿佛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卷入到一场绵密而引人入胜的抒怀中。一路峰回路转,起转纵合,待计老长叹一声起身而去时,大家才如梦方醒——掌声从四面哗然而起。

我特别留意过剧院里的观众,其中为数不少是年轻的面孔,他们穿着Kappa,挎着缤纷多姿的LV,光鲜、时尚,与舞台上长袍广袖的身姿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尤其当他们看到舞台两侧摆放着的九音云锣、编钟这些古老的乐器时,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惊讶。然而,他们如此安静,并且很快沉醉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提到昆曲,人们似乎立刻会想到“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这样的字眼,但当你抛开戒心亲近它的时候,你可能会很快体会到它的大美之处——昆腔虽然难懂,但它音韵柔美,毫无烟火戾气,世称“水磨调”;曲词虽然多来自古本,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锦绣辞章;唱念做打看似繁复,我们却恰好可以借此直观地领略到古人的生活情趣以及戏曲的写意之美。

身处一群年轻的观众中去听一场流韵三百年的大戏,这感觉,真好!当蔡正仁老师演到《哭像》这一出的时候,我甚至看到旁边的一个姑娘拿着纸巾拭泪。“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那种对爱情地久天长的渴望,古今皆然吧。真性情、真文章、真艺术总可以从某一个地方轻轻推开我们的心扉,深深,深深地打动我们。

蔡正仁老师曾撰文说,自己最喜欢,也是演出时最容易投入的便是《哭像》,也许,这出戏中所抒发的人世苍茫更能触动他这样年纪人的情怀,然而,我喜欢的还是《小宴》。唐明皇偕同贵妃,独向小园,“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只待借小饮对眉山。俺与你浅斟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闲……”这种轻快与洒脱,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另一面:忙里偷闲,安享诗意。帝王尚且有此逸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尤其当今,我们似乎更需要这样的雅兴,比如,在繁冗的工作之余拨开所有的琐事,从远方赶来看这样一出大戏,即便是附庸风雅,也是叫人愉快,且沁人心脾的。

链接

京剧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话剧

话剧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话剧艺术具有的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一利于演员表演剧情,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第四,对话性。话剧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