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垄断国企改革的主体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垄断国企改革的主体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义地说,影响垄断国企改革主体包括一切利益相关团体和个人。狭义的主体主要指对垄断国企改革起主要作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政府和既得利益者。

一、国家、政府、行政机关与官员

国家、政府和行政机关是三个不同概念。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 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是在当时政治形态下国家的人。行政机关是指国家为推行政务而组织的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行政公务的执行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专业部门和其他直属单位。官员则是行政权力的具体行使人。由此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构成了一条委托关系链,应该被纳入到委托的分析框架。政策制定过程受到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完全的限制,高昂的信息成本,容易使政策制定发生偏离,产生利于某些利益集团的结果。在委托每个层面上,人是否符合委托人的利益目标取决于人和委托人的利益一致性,委托人监督人绩效的成本及委托人为激励人行动的强制权力。事实上,多层次和庞大的官僚机构使管制者在实现管制目标上面临着巨大的激励成本。

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看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其主要目标,其手段就是在维护市场顺畅运行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三种,其中行政手段是最直接和效果最快的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进行宏观调控是我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既有垄断国企这个基础,又简单有效。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也在尽量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如媒体所说的“组合拳”式的宏观调控,就是不想人为的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但一旦效果没有实现或效果显现的较慢,往往就会自然不自然的祭出行政手段的大旗,不顾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注重短期效果,要想经济体系健康稳健运行,有必要改变这一模式。

各个中央政府直属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本单位的利益考虑,在该利益与国家总体目标相抵触时,往往会把本单位利益放在前面,造成国家政策贯彻实施不到位,由此产生的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将阻碍垄断国企改革进程。在行政部门及其官员之间也面临上述矛盾。在目前我国所处的转轨时期和总体政治环境,立法和执法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可能使上述单位和个人将自身利益诉求通过立法过程上升为国家意志,堂而皇之,由此,部分主管官员变成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

二、垄断国企及其内部人

垄断国企在法律上是普通的企业,但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它又成了一类特殊的企业,特殊之处在于它承载了很多普通企业所没有的使命,如它是维护公有制基础地位的载体,便于通过行政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便于国家把握宏观经济大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等等,因此行政性垄断成为其必然选择。但在将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单一化后,附加在国有企业身上的各种特殊使命就不存在了,行政性垄断的基础也将荡然无存。

垄断国企的内部人主要指高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他们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也会为自己争利,高级管理层是委托关系中的方,高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构成了垄断国企既得利益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垄断国企的高层管理者由国家相关行政机关任命,与行政机关和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企业管理者和官员两种身份间来回转换,因此,国企的业绩既是其企业管理的业绩,也看作是其政绩。如果维护现有垄断体制不变,既能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又能提升业绩,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在现有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不透明,很难对高层管理者作有效监督,使其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如此待遇当然是不能轻易放手的了。

认为垄断国企普通员工是既得利益者,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他们的平均薪酬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还不包括灰色收入。据媒体报道,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电网企业的抄表工年薪都在10万以上的情况,这与普通工人平均每月一两千元形成鲜明的对比。失去企业的垄断地位,就意味着要失去目前优厚的薪酬和高福利,使垄断国企及其内部人成为阻碍国企改革重要的主体之一。

三、潜在竞争者

主要指其他投资主体,包括国内非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潜在竞争者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创新的积极因素。

通过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地位是每个市场参与者梦寐以求的,如果目标不能实现,那么他就转而求其次,寻求改变目前的局面,也就是对现有体制的改制或改革。有两种方式:一是争取成为现有体制内的一部分,成为新的垄断者或者成为数量有限的竞争者之一,分享垄断利润;二是彻底改变现有体制,使大家相对处于同一起点,相互竞争。

上述三类潜在竞争者又有所不同。非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第一种方式。国有企业之间的天然渊源是这种想法的有利基础,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是部门利益,由于过去或现在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企业之间的参与权成为部门权力争夺的焦点,没有人会轻易放弃。

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则没有非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上述优势,只能寄希望于现有体制的改变。但二者也有不同,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年,虽经近期的快速发展,但仍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仍无法与国外相比。因此,可以说国外投资者是携带着巨量资金和技术优势闯入我们的市场,这也是国家担心的地方,害怕一旦放开竞争,国内企业会被瞬间击溃。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这一幕迟早会发生。国外投资者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来替代原有市场,另外,国内得不到市场竞争洗礼的企业也不会强大起来,结果只能是低效高价,受损的是广大消费者。对民营企业而言,不仅没有非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优势,也不具备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是最弱者,但又是活力所在和希望所在。过去的改革往往忽视了对民营企业的巨大作用和支持,甚至于加了很多限制,如信贷资金的匮乏、政策不支持等等,民营企业成了连国外投资者都不如的三等公民。先放国外投资者进来,而不是先使民营企业壮大起来是明显的顺序颠倒。

四、其它利益集团

我们此处所说的其它利益集团是指除上述三者外,对垄断国企改革起重要作用的利益主体,主要指消费者、社会舆论主体和境外投资者,对改革的作用既有起推动作用的,也有起阻碍作用的。

1、消费者集团

消费者是垄断利润的贡献者,自然成为垄断国有企业改革切身利益的最相关者。但由于消费者集团具有的分散化、无组织化、需求多样化等特点,无法联合起来一个声音说话,因此该集团的力量相对弱小,单位行为低效。应该说,消费者集团在意愿上是改革的最大推动者,在行为上是改革的最弱小力量。消费者集团推动改革的唯一方式是将改革纳入政治进程。

2、媒体与专家

社会舆论主体主要包括媒体和专家,作用不确定,但通过长期的酝酿,会影响改革的进程。理论上,媒体和专家的职业操守要求他们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但作为经济人,其逐利性往往与对事物的客观立场相冲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扭曲,而改革博弈过程各方存在极大的信息部对称,无法分辨这种扭曲的程度。因此,他们的作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的例子是,很多所谓的专家成了垄断国有企业的独立董事或者是雇员,当然就只能为企业来说话了,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软广告的形式左右媒体的声音。

3、境外投资者

目前,很多垄断国有企业将部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到境外上市,境外投资者成为垄断国企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境外投资者都是逐利者,他们不会为这个或那个目标去考虑,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利益。这里的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利润分红,二是资本利得,而垄断利润与二者的关系都是正向的,因此,对垄断利润,进而对垄断地位的关注成为必然。也因此,推出的任何改革方案都要受境外投资者的检验,能否顶住这方面的压力,也是改革方案执行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垄断国企的改革的影响主体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团体,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统筹考虑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否则,失败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