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及对我国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都领先于我国,通过研究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有极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洪管理 雨水利用 雨水收集
引言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所以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比较典型如北京“7・21”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领先于我国,经历过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随之而来的雨洪问题。研究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历程,是我国雨洪管理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1、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雨水资源利用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雨水被认为是一种被消费的水,也就是说雨水不是废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因此雨水利用的起步较早,也较为完善。
日本水资源缺乏,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了形式多样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洪池,将积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绿地灌溉等,当作城市杂用水使用。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来临可来蓄洪,平时可作为运动场使用。199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代城市排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改建大型公共建筑物必须设置雨水下渗设施。近年来,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迅速发展,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的修在楼前屋后,将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地下,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少洪峰流量的同时,使地下水得到补给,使遭到破坏的水环境得以恢复,同时也起到阻止地面沉降的作用[2,3]。
美国80年代中期就已编制了大量雨洪管理总体规划。在有效的总体规划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雨洪问题在相邻的区域内或流域尺度被缓解或避免,因此,由水量导致的城市雨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随后美国雨洪管理的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水质点源污染在美国通过立法得到基本控制后,80年代后期,美国环保署开始关心水质面源污染问题,而城市雨水径流则是主要的面源污染源。90年代初,BMP(排水最佳规划模式)措施推广,当时一些学术文章指出BMP设施可能会造成污染物的累积、大部分渗池是效果不佳的。然而随后很多示范项目的效果显著,BMP被证实十分有效,于是美国环保署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并于1999―2003年开始实施和推广。新世纪后,随着美国城市无序蔓延,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扩张使BMP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消除环境造成的强烈影响,美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模式,低影响开发、精明增长、绿色基础设施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入了新的时期[4]。美国分别采取工程措施、立法和政策对雨洪管理给予支持,众多的州研究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路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洪管理技术、行业标准与管理条例。例如德国的法律对雨水的排放明确规定:为了减少雨洪对城镇管网的行洪威胁,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雨水在进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须经过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处理后再回用,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允许排入污水管。在雨水利用方面,德国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实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屋顶雨水收集回收技术、滞留、入渗和回灌技术和雨洪调控技术。德国多为独门独户的单户家庭,所以居住区技术与设备很成熟,居住区屋顶雨水收集利用过程一般依次为汇集收集、净化处理、收集贮存、分配利用四个阶段。一般的雨水利用模式是屋顶的雨水通过雨漏管收集,分散或集中过滤径流中的颗粒物质,然后引入蓄水池贮蓄,在通过水泵送至用水单元,可以冲厕或灌溉绿地。值得注意的是,屋顶绿化在德国非常普遍,和日本相比较,德国屋顶绿化技术更为实用成熟,日本屋顶绿化“集约型绿化”很常见,而德国的屋顶绿化总面积中“粗放型绿化”占90%以上[3]。粗放型屋顶绿化极大的节约了成本,适合大面积的推广。
2、我国雨洪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
从上述国外雨洪管理的发展状况可知,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和所能得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保效益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国外已经有一些国家进入或实现了雨水利用的产业化,如德国、日本设计生产了各种过滤器、流量控制阀、雨水口、检查井等设备,这些设备在国外市场上已经比较常见。而我国雨水利用仍属于一个新的领域,无论从理念上还是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很大。
理念上的差距:相比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模式,我国大多城市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还是市政排水系统的建立、改造和完善,解决雨污分流、城市排洪防汛。对雨水面源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利用研究考虑较少。
技术上的落后:理念上的落后导致相关雨水利用技术发展落后,建筑雨水控制、截污、渗透和储存等关键技术国内研究相当缺乏,如初期的雨水弃流装置、储水池、过滤器、雨水斗等产品的技术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工程项目上具体技术的应用也缺少规范的支持。
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观念转变是基础,法律法规是行动的推力。发达国家现阶段雨洪管理的成就在于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引导。而我国屋顶绿化才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差距极大。目前,国内生态保护在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甚至被忽略,生态保护往往让步于经济发展。
所以,要使雨洪管理在城市水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必须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高和改善,认真研究学习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
参考文献:
[1]焦胜,邱灿红,徐峰,等.可持续居住区规划和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2][日]村濑诚.把雨水带回家[M].刘延凯.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3][日]NIKKEI ARCHITECTURE.最新屋顶绿化设计、施工与管理实例[M].胡连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张丹明.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