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画处皆成妙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画处皆成妙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积累为基础,例举丰富翔实的实践教学案例,结合教学留白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初中生的简易可行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于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阶梯,于理解与体验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关键词:留白;质疑;鉴赏;延伸

教学留白,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新课标指出课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强调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发展性与艺术性的合谐统一。课堂留白强调的正是学生的自由发展,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它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节奏,填补了对话间隙留下的真空地带。因此,课堂留白不仅在教学中有独特的艺术功效,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标提倡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的。

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绘画艺术家在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这样的“留白”意在启发欣赏者驰骋想象去编织不尽的意趣。就像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有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的确,无画处皆成妙境。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更让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但怎样去“留白”,体悟空白的魅力,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机缘巧合,无意中在桂林市名师黄蕾的博客中看到留白教学的相关案例,就对留白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研读了薛锁英的《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思考》等论文,之后就在课堂上尝试,经过两年实践,笔者认为留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空出精彩,补出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被挤压的思维释放出来,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感悟,主动探索,促成新的认知和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活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语文教学实处蕴虚,虚处含实,虚实相生,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教学留白。

一、质疑留白,点燃思维火花

《学会提问》一书中指出:人的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者都注重吸收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淘金式思维更强调质疑更卓越。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任何一个文本都可围绕写了什么(WHAT)、为什么写(WHY)、如何写的(HOW)这三个“W”展开思考,质疑就有了方向。笔者在上新课前,总是让学生对文本质疑问难,以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利用空白艺术在课堂组织讨论。

(一)在困惑处留白

阅读文本时总有不解的地方,在困惑处留白就是一次深度学习的过程。学习《竹影》,学生质疑:“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支来”的“对起”什么意思?笔者真是惊讶于学生的提问做到如此细致,因为自己读过几遍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翻看丰子恺原文《竹影》,便得到答案。与学生交流后,学生还补充了答案:有趣!原来是弟弟和华明玩的一种“打电报”的游戏,就是省略词语,自娱自乐,“对起”就是“对不起”的意思,富童真童趣。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对“暮寝而思之”中的“寝”字提出疑问:“寝”与“睡”有何不同?师生交流后学生解疑:寝,躺着休息或躺在床上睡;睡,含义极广,不管坐着还是躺着,闭上眼睛就是睡,用在这里“寝”更合适,表明了邹忌对生活很有思考,很有自知之明,不会被赞美冲昏头脑。这些困惑处的留白质疑,是一次知识的挖掘与深度探究,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在这方面上海的于漪老师做得最出色,堪称“行家里手”。

(二)在矛盾处留白

文本中的矛盾处初看很明显,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往往隐藏着深意。因此,善于发现矛盾处,多设计几处空白,让学生去文本细读,解决矛盾,不失为思维深度开发的好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处文字——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读到这里,有学生发现矛盾:这“似乎”是一种猜测语气,而“确凿”是一种肯定语气,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个问题富有思考价值。正是这个矛盾之处,体现了作者深刻的用意。于是此处设置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游走,去体悟作者的艺术匠心以及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片刻后学生表明自己的看法:“似乎”说的是百草园里的景物,因相隔时间长而记忆模糊;“确凿”说的是百草园因富有无限趣味,的确是我的乐园。“似乎”和“确凿”在一起连用,表面看来是矛盾的,但矛盾的现象后面是作者高明的语言艺术。这种妙处,和“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一样的。

(三)在文本重复处留白

文本重复处绝不是闲笔,是作者刻意强调的某种情感或思想,是破译文本密码的关键点之一。有学生发现《春酒》: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一共有出现5处的“总”,如:①母亲总是得意地说。②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③母亲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别人请客。④母亲总是分给别人吃。⑤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总”?这样描写母亲有何作用?在这重复的质疑处,适时设置空白环节,引导他们去思考,必然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兴趣。这样,母亲的形象会跃然纸上,她的善良与温情将走入我们的心里,时刻勾起我们爱的回忆。

质疑留白本身不是目的,释疑补白创新才是根本。正如瑞伯雷斯所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这种设疑“布白”方法,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观点碰撞汇集,激发出更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二、鉴赏留白,丰厚阅读体验

(一)语言品味巧留白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要讲究文采,强调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流传。唯我独有浸染着自我灵感的“情愫”的语言,新颖独特、沁人心脾、富含韵味,蕴含哲理性的智慧语言,会使文章色彩亮丽、流光溢彩。教学时,可以创设空白情境,品味细读,张扬个性的优美语言。

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来布白。每一篇语文教材,都有许多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时,可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相媚好”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如此恩爱的一对白发翁媪,彼此亲热地交谈些什么呢?”于是,在小组讨论、全班表演中,学生赋予“相媚好”一词灵动与活力:微醉的翁媪从往日牵手走过的日子,到乡村宜人的风景;从儿女的成长,到老大的婚事,老三的上学……真是各有所想,使词语的扩白发挥到极致!

2.选择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来设白。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巧设情感空白,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在语句里所表现出的强烈思想感情,理解和品味语句的妙处。例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句,就能表现了作者豪迈、壮阔的胸襟。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名师卢立银讲授《紫藤萝瀑布》,带领学生欣赏描绘紫藤萝的一段优美文字之后,让学生凝神遐想:花的开放、花的香气、花的美景。在“空白”中,人和花一样在舒展,一样在呼吸。花的芳香、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缓缓流动。“空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经历了一种特殊的体验。

(二)鉴赏写作技巧精留白

写作技巧极多,有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象征、对比、烘托、运用精当的抒情与议论、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在鉴赏技巧时适当布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鉴赏效果。

1.欲扬先抑小布白。欲扬先抑,也叫先贬后褒。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这样一篇文章:《蝉》。作者小思一开始直写“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当“我”“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时,也“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但是,朋友告诉了“我”,蝉“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我”于是明白“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要好好的活过”,从而“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讲解《蝉》时,内心不免触动,于是设计了一个布白环节。教师问:“你对蝉有何感受?”学生答:“厌恶、讨厌、不喜欢、感动、震撼……”教师问:“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波动?”于是便自然引到文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作者小思独特的生活体验的自然抒发正得益于她在写作此文时使用的欲扬先抑手法,从“烦”蝉到“宽恕”蝉,感情过渡自然,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感情态度和生活体验,让读者也随着作者一起钦佩起蝉来。小文章,小布白,却能体悟大道理。

2.细节描写细布白。细节描写是作者极力浓墨泼写的,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因此我们布白时不宜遗漏。如《音乐之声》(节选)倒数第三段:“玛丽亚像一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飞快地按两下抽水机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长地面前。”可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哪些细节可以展现玛利亚的性格?思考后预期的效果:此处连用了“跑”“扔”“腾”“按”“接住”“抹”“捡”“冲”一连串的动词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不受拘束的玛丽亚。细节就像在文中注入了新的血液,让玛利娅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她的个性,丰富了她的情感。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

3.以小见大深布白。大处着笔,往往大而不当。以小见大是一种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深刻的本质。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首先是以小人物见大主题。比如,《老王》可巧设:本文主人公老王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三轮车夫,老实厚道,从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以小见大?那当然是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其次是小事情见大主题。如《散步》,可布白:本文美在“以小见大,意蕴丰富”,文本只是选择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这样的小事何以体现大主题?体悟后会发现原来发人深省的意蕴,表现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伦理之美。此时的小人物、小事情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三、延伸留白,激发创造想象

(一)情节留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案例:杨辉老师执教《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他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他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等等。

(二)意境留白

古诗语言凝练但意境却深邃,留给我们很多空白的地方。如李清照《武陵春》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到底有哪些?请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用形象的语言补白。有学生道:海棠花依旧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可明城的一纸锦书为何偏偏寄不到我的梦里;手端一盏红茶,无心啜饮,凉了,凉了,那飘走的茶香会是我那思归的魂儿吗?这样通过想象后一个满心愁绪的李清照仿佛站立在我们面前,丰盈了诗歌的意境。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生命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锁英.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

(09).

[2]丁海燕.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3]姚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

[4]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