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投资酷客:系山英太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投资酷客:系山英太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系山英太郎被誉为日本的“巴菲特”,2002年个人资产就高达415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90亿元),是惟一连续10年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的日本人。

更具传奇的是,他在26岁时就担任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秘书,32岁时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院议员。

然而,在童年的时候,系山英太郎却因为其私生子身份,被首富父亲拒之门外。这个靠打架、勒索、贩卖黄色照片混世的流氓头目,是黑社会大佬的座上宾和警察局的常客。这也使他在投资领域之外的表现,更像一位历经挫折,作风冷酷的日本武士。

一战成名

1971年,《日本经济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对于日元升值带来的危机,只有那些隐性资产多的企业才能顺利渡过,其中最保险的就是中山炼钢厂。”

当时,日元对美元正面临升值压力,系山英太郎也是看中了中山炼钢的隐性资产,以每股800日元买入了中山炼钢厂的股票,一次买入12万股。随后,他对这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山炼钢的销售额非常高,而注册资本却少得可怜,而且年分红只有10%,扣税以后平均每股只有4日元25钱。由此,系山断定这家公司对股东不够忠诚。

后来,通过多方打探,他发现整个企业的管理大权都掌握在董事长中山重隆手里。中山重隆对股东吝啬到极点,他拥有资产不低于3000亿日元,控制着公司75%的股份。这意味着,中山投入市场的股票不过是25%,如果有人想买空卖空,市面上的股票根本不够用。中山在价格高的时候把股票放出筹集资金,等到价格低了再以低价回收,如此周转,从中渔利。

这种做法令系山大为恼火,在与对方理论无果后,他继续购入中山炼钢的股票,以凑够60万股的份额,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对方终于恼羞成怒:“哪里来的黄毛小子,拿着3%的股票就来要挟我!”此言彻底激怒了系山。为了能够加入中山炼钢董事会,他决定收购到对方公司25%的股份,也就是500万股。

正当此时,美国尼克松总统发表了“美元保卫声明”,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低汇率时代结束了。此后,道琼斯指数一路暴跌,受它的影响,中山炼钢股票在短短的5天内下跌了265日元。也就是说,系山先前收购到的60万股已经损失了1.59亿日元,但他没有改变计划,而是继续顶风买进。

就在中山炼钢25%的股票即将到手时,被称为“日本第一股神”的近藤信夫也加入了这场大战。

近藤擅长以大量抛票的手法操纵股票,他一旦判断某只股票的价格过高,就开始平仓,这样股价就会继续下跌,等股价跌无可跌时,他再买入,从中赚取差价。这次,他也是大量抛出中山炼钢的股票,而系山依然没有畏惧,他不计一切代价,收购近藤及其跟风者抛出的那些股票。

半年之后,系山25%的收购计划完成,鼎鼎大名的股神近藤落了个高买低抛的惨痛下场。日元的升值引发并强化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股市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大牛市,系山购入的股票一路上涨,打了一个漂亮的股票收购战。

从此,系山英太郎名声大振,真可谓一战成名。

一年后,他又成功收购了干轮船公司的股票,起因是干轮船的董事长干丰彦惹恼了他。于是,系山短时间内买下800万股,远远超过对方手上的250万股,迫使干丰彦不得不上门向他求饶。

当时的系山不过30来岁,但日本投资界已经流行这样一句话:“谁惹恼了系山,他就去收购谁!”

从浪子到精英

系山英太郎如此激进的投资风格,跟他的出身以及童年生活密不可分。他生于1942年,父亲佐佐木真太郎是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首富,而他却是被拒之门外的私生子。他之所以没有随父姓,也是因为他是一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孩子。

小时候,父母双方的亲戚从来不拿正眼瞧他,好学校也以他出身不好为由,将他拒之门外。回忆起十几岁时的日子,用系山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打架、打架、再打架,不知道被警察逮进去多少次”。他一心要强悍起来,要让别人即便知道他的出身,也不会瞧不起他。

在这样的想法推动下,这个少年变得越来越喜欢使用暴力,后来竟以勒索和贩卖黄色照片为生。18岁那年,他的父亲也与之断绝了父子关系。

当他最后一次被警察局放出来时,他在自己几平方米的小公寓里啃着面包,喝着烧酒,终于意识到不能再靠打架混日子了。

1960年,告别浪子生活的系山,成了一个二手车推销员。在这里,他表现出经商的天分,入行仅一年就卖掉77辆车,创下日本销售进口车的最高纪录。后来,却因花光了客户的35万日元订金而再度陷入绝境。

为了还债,他迫不得已向首富父亲借钱,但父亲告诉他:“钱不会借给你,但你可以卖身到我的公司”。就这样,他成了父亲高尔夫球场的一名捡球的球童。

有一次,在召开公司主管会议时,父亲因为他坐在主管的位子上,就喝令他当众下跪。当时在场的,包括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这一跪令他发誓,总有一天要成为这些人中最有钱的那个人。

之后的系山,就像我们看电影时所看到的剧情: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集中所有精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并在23岁时第一次涉足股市。系山英太郎投资股市的手法独特,他从不相信操作员和曲线图,坚持逆势入市的投资理念,并对长线与短线两种模式灵活掌控,各取千秋。

他的战场也转向到了股票市场,他的对手也变成了企业,在跟他们交手的时候从不退缩。股票带给他无与伦比的满足,内心深处的自卑在股市投资中得到了释放。

从20岁到30岁的10年间,他在股市与商场这一个虚拟、一个真实的战场摸爬滚打,积累了宝贵的投资经验。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从一名球童做到公司的高管,30岁时已拥有数十亿日元的资产。此后,他一边继续股票投资和生意运作,一边投身到了政界,26岁时当了前首相中曾根的秘书,32岁那年成为日本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

以日本的名义

投身政界后,日本经济渐入低迷,系山个人的荣辱心已上升为爱国之心,他希望以自己的智慧“拯救日本经济于低迷”。

系山长期持有的股票,包括JAL(日本航空)、三菱重工、新日铁以及野村证券等,这些都是决定日本经济命脉的大公司。他持有6000万股JAL的股票,都是在欧洲人大量抛售的时候,花了10年时间一点点吃进去的。他放着这些股票不动,只是为了适时给这些企业提建议,帮助它们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

在“日本――洛杉矶”航线开通50周年之际,经作为公司股东的系山建议,JAL给股东们分了红。看到JAL公司一度在广告宣传上挥金如土,系山又建议它将广告费用压缩在60-100亿日元之间,理由是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只要请个演艺界明星,或者在机身上绘上可爱的标志图案,客户就会买账的时代了。后来证明,系山的这个建议无比英明,系山在日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后来,由于系山的巨大影响力,还促成了JAL与日本第二大航空公司JAS的合并。JAS当时的带利息负债超过了3000亿日元,已经出现赤字,如果坐视不管,很快就经营不下去了。当时,JAS的营业额只有JAL的1/4,利润也只有JAL的1/4,公司资产按估价只有JAL的1/5。最后,系山大力主张,力排众议,使JAL平等合并了JAS。

系山认为,这是符合日本的整体利益的,因为日本仅有1.2亿人,国内市场有限,航空公司居然在3家以上,倾轧之战愈演愈烈。如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被国际巨型运输公司吞并,真到了那个时候,谁都无能为力了。

对于这类业绩不佳但基本面良好的上市公司,系山都是这个思路,长期持有大量股票,以便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后来升值。

另一方面,他会选择索尼、NTT这样的绩优股来做短线操作,因为这类公司不会倒闭,而股票价格的波动往往又很大,只要股票上涨了两成,他就把它抛出去,如此反复几次,资本就能翻几番。

他的短线原则就是绝不低价斩仓,越是下跌越是买进,在常人看来是损失,在他看来正是低价买入的时机。根据系山自己的统计,每天在股票上的钱都有五六百亿日元,随着股票价格的上下波动,每天都有10亿左右的钱在账上进进出出。

几十年下来,系山积累了大量财富,也积累了非常高的个人名望。他以日本的名义炒股,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人们称他为“日本巴菲特”。

不与穷人交往的“哲学”

1996年,系山英太郎退出政界,悉数购进其父的10个高尔夫球场,成为新日本观光股份公司董事长兼社长。同时,设立了塞席尔经济合作援助基金、斯里兰卡福祉合作援助基金、柬埔寨医院设立基金等。此外,他还推出多本畅销书,传授他的投资理念。

有人问他赚这么多钱干什么?他说:“在今后的20年里,我准备将钱投资到我认为需要的地方,或许是慈善事业,或许是教育,或许是其他,我会凭我的知识和经验,全身心回馈社会!”他更坦言,这个想法的动机是不想在不知用途的情况下,交给国家太多的钱,只有凭着自己的智慧,才能使这些钱找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也许是从小深感世态炎凉,系山把人情看得非常薄。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施与受的关系,显示出其不尽人情,甚至冷酷的一面:

比如有人问他赚钱的秘密时,他曾开宗明义地表示:不要和穷人交往。一种是字面上所指的“没有钱的穷人”,跟这种人交往,只会陷入老是自掏腰包的境地,当你没钱时,这些人就会忘记你曾经施于的恩惠,两脚开溜而去。而另一种穷人不只是没钱,也缺乏有益于人的资讯和娱乐别人的才能,毫无利他的价值。

他说:“虽然我说别和穷人交往,但如果哪个没钱的人有值得我们请客的价值,那么即使他再穷,我也乐意和他交往。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拥有许多我不知道的资讯,花钱在他们身上绝对不会浪费。我从与他们交游闲聊中得到的资讯,往往成为生意上的灵感”。

在筛选朋友方面,系山非常谨慎,他会把收到的名片按照“能为我带来好处的大小”分类整理,直接筛去那些没有价值的人,避免了不必要的应酬,而留下的都是能给自己带来赚钱机会的人。

在他的人际关系网中,既有黑社会的老大、财政界的大人物,也有曾位居日本最高位的政治家。他不介意人们的评价,说他是沾了谁的光,他认为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赚了钱,并把钱用到了正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