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其中言语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备良好的言语素质是教师搞好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表明,单凭言语是不够的,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语行为。如此说来,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是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那么,什么是非言语行为呢?就是指运用眼神、表情、举止等无声言语,以姿势说话,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对方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态势得以在课堂上毫不掩饰的凸显,以致个别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控制。这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倘若课堂上个别学生有点“出轨”,而教师中断授课点名纠正,不但影响了同学们的听课情绪,而且损伤了“违纪”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丰富的非言语行为:面带微笑,眼睛传神、点头、摇头、皱眉、扬眉、耸肩、手势等等,以此来暗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鼓舞他们的学习勇气,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感知理解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很难想象,一位教师面无表情的呆立讲台,照本宣科,整个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教师的表情和蔼可亲,学生就愿意亲近而专心地听课。当教师一走上讲台就面带笑容,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子集中起来,这时不须老师过多的语言,学生就会呈现聚精会神的状态;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轻轻点头,即有肯定回答正确鼓励其继续讲下去的作用,加上教师的微笑,学生畅所欲言的态势就被激发出来了。尤其是在“口语交际”时,由于个性的不同,个别学生可能因为胆怯而断断续续,口齿不清。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时教师只要点头微颔,那么学生就似乎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克服了畏惧心理,思维逐渐地清晰,表达也流利了。由此观之,学生胆量的增加进而滔滔不绝,这跟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言语讲授在课堂教学中固然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但如果结合手势、身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更能使学生感知文本并深刻领会其真正的含义,有效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搭设了广阔的平台。例如,在讲授《背影》时,父亲爬月台的“攀、缩、倾”等动作,教师面对黑板,双手攀住黑板的上沿,通过自己的身姿再现父亲爬月台的情景,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这几个动作突出了“身教更胜于言教”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父亲爱子之情的感知与理解。又如,在《骆驼寻宝记》一文中,当教师讲述到“骆驼一路前走,看到一个个走回头的野兽,可是他并不灰心,坚信勤奋努力是有希望寻到宝的”时,对于“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那些冰凌冷得钻心疼,骆驼还是鼓足勇气,一点一点地向前走”等语句,教师模仿骆驼的动作、表情,演绎出骆驼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场景。如此之为,教师在使用言语手段的同时,辅以恰当的非言语行为,更能增强言语信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文以载道”的渗透下,学生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为他们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克服艰难险阻奠定了厚实的铺垫。
2.引进哑剧艺术,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家长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平时很少有时间带领孩子去游览祖国秀丽的山川,观察社会生活,而学校平时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出于安全的考虑,又加上审批手续的严格,故难以成行。因此,学生在“两点成直线”的生活中,缺少了生活的体验,因而造成了作文素材的匮乏。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对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下水作文”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可以受到启发,达到模仿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捕捉素材、谋篇布局及其他作文技能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哑剧艺术,是教师下水作文的一种既新鲜又独特的有效形式,也是运用非言语行为教学的最佳体现。确定作文题目后,教师运用相关的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描述生活的场景,能形成新鲜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笔者正是擅长于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作文教学效果的突破。例如:《街头偶遇》、《愉快的一天》、《有这样的一个人》等,都是学生善闻乐见的。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必须认真观察老师的一招一式,生怕遗漏了某些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写一篇文章。采用这种形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唱主角,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点评,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因形式新颖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展开想象,刻意构思,精心谋篇,写出了质量堪优的作品。同时,又使学生深深理解“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意蕴,促使他们积极地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地搜集积累素材,为作文的“有米之炊”积攒了丰富的物质储藏,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良好学风的形成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又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材打开了方便之门。
3.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如今的少年儿童虽然有任性、自私的毛病,但他们的自尊心是极强的,一旦教师过多地对之进行言语批评,他们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个别自控力差的学生创造了“违纪”的诱因:晚上上网,白天上课与同桌津津乐道,或是趴在桌上打瞌睡,或是模仿网络游戏的动作去触动他人。这时,教师如果停止教学,用言语行为进行处理,不仅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非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能进行个别交流。如一个不经意的眼色、手势,忽高忽低的语调,或是不露声色地对某个学生的靠近都是教师所熟悉的方式。如此之举,既达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又不至于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可谓一箭双雕啊。
言语激励虽然能鼓舞学生积极向上,但一些性格内敛的学生则不喜欢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褒扬,他们只要教师心灵上的认可就心满意足了。例如:进行教学常规的课文朗诵、抽查作业、督促书法练习等环节时,教师通过赞许的目光,点头认同,伸出手指呈“V”字状,满意的微笑等非言语行为所传导的信息,即能使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别以为许多学生在课余的言谈中口若悬河,可是当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每个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回答问题时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遇到这种情况,假如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温和的微笑对待他们,学生就能从教师的目光、神态中捕捉到鼓励的信息,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产生“老师相信我,我能答好”的自信心理,使刚才的紧张心理得以舒缓,进而使思维保持最佳状态,这样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能迅速而圆满地得到解决。
长期地采用这种非言语行为方式的教学,对学生的鼓励与批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导出来。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随之是师生关系和谐局面的形成。因此学生就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凸显出积极向上的潜能,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总之,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潜心地在实践中施行这一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纠正他们在课堂上所呈现的不合格的行为,紧紧抓住思维的缰绳,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更好地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