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文学伦理学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文学伦理学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是美国作家福克纳创作的具有独特魅力的短篇小说。作品塑造了一个饱受美国南方封建伦理制度和宗教教义束缚的女性形象——艾米丽。在主人公艾米丽身上体现了南方社会伦理关系、封建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和爱情伦理关系等种种伦理关系对她的复杂影响,正是在美国南方社会旧的伦理制度、男性掌权的父权家庭以及腐朽的婚姻制度的迫害,致使艾米丽形成了孤僻、扭曲的性格态势,并选择惊世骇俗的爱恋方式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爱情伦理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引申为按照伦常规则即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来治理、协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伦理学是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以及在社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道德原则、规范,文学则是借助艺术想象和艺术描写,把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关系转嫁到艺术想象中。按照聂珍钊教授的观点,文学伦理学批评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因此,我们也想借用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20世纪美国作家福克纳创作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短篇小说,进行伦理视角下研究和解读,来了解作家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中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伦理观?作家这种伦理观又是如何形成的?作品的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与其爱恋方式有着怎样联系?如何对她那惊世骇俗的爱恋方式做出恰如其分的道德判断?

一、作家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体现的伦理观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描写的是南方姑娘艾米丽·格里尔森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老格里尔森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是封建没落贵族的保卫者。父亲在世时拒绝让她与所有男性青年接触,赶走了一个又一个求婚者。父亲死后不久,艾米丽与来自北方的筑路工头伯隆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老镇民们认为他们的相爱有失她的贵族身份,尤其是妇女们对艾米丽的爱情“说三道四”,进行百般阻挠。正当人们纷纷猜测艾米丽会不会与他结婚时,伯隆突然销声匿迹。在此之前,艾米丽曾到药店买过砒霜,人们以为她被情人抛弃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然而,艾米丽并没有死,只是变得更加孤僻和难以接近,整日闭门不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四十年后,艾米丽病逝,人们才有机会走进她家,窥探这座神秘的房子。在楼上一间卧室内,人们发现了她的白色结婚礼服,而且床上还躺着一具干腐的男尸,尸体旁边的枕头窝像是不久前有人睡过,上面还留着一丝铁灰色的女人长发。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描写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内战后南方文明逐渐瓦解,南方种植园经济逐渐被北方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新旧矛盾交织,新的伦理关系就此产生。作者通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及其人物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的独到看法。

首先,文中展现了内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的社会伦理关系。聂珍钊教授提出,“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小说中艾米丽所处的小镇是整个美国南方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小镇上人们的生活让读者了解到当时南方的社会风俗及价值观。伦理本身是一种准则,而社会的百态正是在这种准则的影响下萌生而来。伦理制度受到冲击,那么自然会导致制度下的社会现象发生改变。在美国内战之后,南方的伦理准则被破坏,社会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展现的清晰明了,淋漓尽致。小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处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人们将艾米丽比喻成一个“纪念碑”,那么是什么样的纪念碑呢?

社会伦理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艾米丽身处其中,她的生存状态是由整个社会决定的;相反,她的变化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反馈。从17世纪开始,美国南方就一直保持着英国封建贵族的传统,直到在内战中被北方所打败,这种传统的伦理制度才开始慢慢衰落。而艾米丽正是这段历史的纪念碑。而这种衰落也不是一触即发的,却是经过了长久的沉淀慢慢深入人心。如文中提到的,在少女时期的艾米丽是一个“身段苗条”的漂亮女孩;随之在药店买药时她已经是个“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然而在他的北方男朋友伯隆去世后,人们再见到艾米丽的时候“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作者用艾米丽不同阶段的变化侧面反映了南方封建制度步入破灭境地的进程,随着艾米丽的身材面容的改变向读者展现了南方社会漫长的蜕变过程。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将清教带到了美国。也就是说在美国南方社会,不仅有传统的伦理制度,还有清教反对奢华的宗教伦理观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清教的宗教要义认为妇女要保持,也就是说要用理智的意识来压制人的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文中提到艾米丽一家是属于圣公会的,所以艾米丽从小受到来自父亲的宗教思想的影响。正在这种伦理环境中,南方旧的社会伦理制与艾米丽违背这种旧的社会伦理制度的爱恋追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个人的情感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就为艾米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次,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小说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7世纪,在英国殖民公司的赞助下,一批移民来到弗吉尼亚州,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农业劳作,致使南方社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也就导致了父权制的强化。内战后,在传统的伦理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南方社会,父权制仍然萦绕在这个南方小镇之上,成为主宰人们思想行为的统治力量,无形地掌控着女人的命运。正如小说中的描述:

“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腿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不言而喻,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生手执马鞭俨然就是旧的封建伦理制度的守护神。他站在艾米丽的身旁,赶走了艾米丽所有的追求者。父亲手中的马鞭成了艾米丽一生的桎梏,无论父亲在世与否,艾米丽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显而易见,作为一个父亲,老格里尔美名其曰是要为艾米丽选择一个好的归宿,但实质上只是为了维护封建贵族那“微不足道”的荣誉。这段描写从侧面折射出老格里尔生对于老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几乎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也正是由于从小受到封建家长制度的严重束缚,造就了艾米丽偏执、孤傲甚至有点扭曲的性格。

由此可见,主人公艾米丽是一个生活在封建伦理、家庭伦理关系束缚之下的渴望被爱的女人,从小便被剥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即使父亲去世,艾米丽似乎仍然没有享受爱情的自由,因为她仍受到全镇人和清教教义的羁绊和约束。

二、作家伦理观的形成

福克纳是一位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南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与主题,他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展现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全景图。那么,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是怎么形成的呢?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以及这些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生成过程,也可以研究作家所处时代的伦理背景对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作家伦理观的形成与作者生活的环境和多舛的命运有关。

首先,作者生活在南方奴隶制度瓦解,北方文明逐渐入住南方家园的年代,随着北方文明的“入侵”福克纳开始认识到蓄奴制度的罪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其次,福克纳又是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后代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是一位庄园主、军人、政治家和作家。他对他的曾祖父非常崇拜,而且像其他的南方家族一样拥有一部家谱。这直接影响了他在小说中对于南方传统父权家族的描写。这两者使作者形成了既追求北方现代文明有不舍南方贵族思想的矛盾心理。最后,福克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崎岖坎坷。在他的童年,父母由于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而势不两立,也给福克纳造成了深深的痛苦。他渴望爱与被爱,这也成了小说中对于爱情伦理描写的源头。

在福克纳看来,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不仅残害同胞,还造成奴隶主的惰性和对社会的轻视,所以他对南方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同时他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他内心深处对南方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蕴含批判思想,而且包含着对南方贵族价值体系的认同,以及对传统家庭制度的缅怀。福克纳希望借此来对读者产生教化作用,找到与读者所处的伦理道德环境的契合点。

三、艾米丽的爱恋方式与道德判断

伦理学又称为道德哲学,从伦理学三个字的字面看,“伦”是指人际关系、秩序,“理”是指基于人伦社会关系及社会秩序的规则、伦理以及理性的解释,“学”当然是学问、学说,体现其研究的特性。也就是说伦理学直接涉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所选择的爱恋方式做出解读和道德判断呢?

艾米丽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束缚之下,他的父亲老格里尔生手执马鞭赶走了所有追求艾米丽的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使艾米丽对爱情有一种偏执的渴望,她渴望被爱,渴望品尝爱情的滋味。所以在当她遇见北方男子伯隆之后,艾米丽充分得到了爱情的滋润,愉悦地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快乐。尽管这种快乐在人们的嘲讽声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艾米丽来说,只要伯隆能够爱她就够了。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交代伯隆的死是艾米丽所为,但是他死后艾米丽的种种反应却体现那个时代“夹缝中”爱情的不易。在伯隆死后,艾米丽没有将其埋葬,而是将其尸体放在他们的婚房中数十年直至她去世。那么,从这种特殊的爱恋方式中我们窥见到艾米丽怎样的心态呢?又会从中挖掘出怎样的思想意蕴呢?

我们知道,艾米丽深深地爱着伯隆,对于一直渴望爱情的艾米丽来说,伯隆的出现就像是一缕清泉滋润着艾米丽这支枯萎的玫瑰。面对爱情的消逝,艾米丽有深深的不舍,加之她孤僻扭曲的性格,使她能够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也是情理之中。无论伯隆是病死的也好,还是被艾米丽毒杀也好,她对爱情的执着、专一,那种至死不渝的情感着实让人感动。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产生震撼效应的关键所在。还有,艾米丽曾因与伯隆相爱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这种“口水能把人淹死”的封建伦理压力几乎让她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无论是伯隆离他而去也好,还是死去也好,都会使她再次成为小镇人议论的口实和话柄,成为人们口中的那个“青年的坏榜样”的证明。所以,她不愿将伯隆的死公之于众,更不愿让自己一生的挚爱就这么飞灰湮灭、消失殆尽,宁愿自己独守空房度过漫漫长夜。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守候。

虽然艾米丽的这种爱恋方式,有悖常理,有悖既定的社会伦理道德,不被人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但她这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情感态度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给我们带来是对各种伦理关系的深思,使我们努力在社会大背景下实现与社会、家庭和自我的和谐统一。当我们看见艾米丽在封建的束缚,教义的捆绑下生活的如此痛苦,我们自然会善待周围那些勇敢追求自己爱情和幸福的人们。相信艾米丽的爱情悲剧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或未来的人们身上重演。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9-20.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19.

[3]余仕麟.伦理学要义[M].巴蜀书社,2010.1-5.

[4]威廉·福克纳.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99-104.

[5]张凤伟.艾米丽: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面独特的镜子[J].史教资料,2011,(9):29-30.

[6]朱晓丽.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