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战士本色真英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战士本色真英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许永楠的少年时代是在磨难中度过的。

他7岁那年,46岁的母亲因患肺癌卧床3年后离他而去,给他和父亲留下一大笔为治病而欠的债务。

失去了母爱的许永楠只得在年迈的奶奶照顾下生活。不幸,半年后,奶奶又离开了人世。

这年年底,一场大火又把他家化成了一片灰烬。

一连串的不幸,使许永楠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家里穷,没钱供他上学,他冒着严寒酷暑,拣些柴草让父亲卖了来交学费。买不起笔和作业本,他就拿根树枝在地上练写字,算算术。没有课本,他就在课余时间借人家的来阅读。他知道父亲能够让他上学已经很不容易,每天放学回家,从来没去玩过,总是尽力帮助父亲干一些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也一直名列前茅。由于他作文写得好,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县第一小学破例收了他这个农村生。

这一年他12岁,只身一人来到离家70多华里的县城求学。学校那时还没有盖学生宿舍,他家在县城又没有亲戚,贫寒的家境更没有钱来租房子,父亲只好在校门口用柴草给他围了间茅草庵。雨季,茅庵漏雨,他就往墙角躲一躲。没钱买煤,就捡些树叶来烧。夏夜蚊子叮咬,他把双脚放在水里,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做作业。吃不上饭,就去街上拣破烂卖了,买烧饼充饥。他曾是县城有名的“破烂王”,可再穷再苦,他都不肯放弃学业。父亲看他瘦弱得不成样子,劝他:“回家去吧,这书不念了!”他却抹着泪坚定地摇了摇头,说:“苦,已经吃了,我不怕,怕的倒是今后没有文化成不了器。只要能让我学习,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他在那间挡不住风寒的茅庵里一住就是6年。生活的艰辛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和看课外书,课余时间几乎全是“泡”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几年下来,他看完了《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名著,借阅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小说选刊》等20多种杂志,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

1985年他参加了《小学生》杂志举办的全国小学生“说给老师的心里话”征文活动,他写的《老师要了解学生》获二等奖,成为安徽省唯一的获奖者。文章在《小学生》杂志发表后,他收到了全国各地小读者来信70多封。1986年,他的习作《爹》获《初中生学习指导》全国第二次作文大赛征文奖。1988年5月,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啊!沉默的冬天》,获“全国中学生第二届泰山杯作文大奖赛”二等奖。同时,山东《宇宙风》杂志特聘他为小记者。不久,他写的《哎哟,弟弟妹妹》又获《初中生必读》“丑小鸭杯征文”一等奖。接着又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1.3万字的小说《最后的夏天》,继而推出电影剧本《茫茫的远天》……

许永楠在写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这些作品竟全部取材于他艰辛而又真实的生活,全部写成于他那挡不住风寒的茅草庵。他将自己的许多辛酸经历浓缩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片断:儿时在妈妈坟前发呆;茫茫大水边拾柴;雨夜一人在破屋中淋雨;冬夜孤身一人经受寒冷……到初中毕业,他已有6篇文章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他的一篇篇习作被报刊推出后,打动了无数读者,全国各地有4000多人给他写信。安徽泗县的读者陈敏,看了他的作品后来信说,我原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多次有过轻生念头,看了你的文章后,觉得你比我还苦,可你却不甘沉沦,是你使我走出了狭隘的思维圈子,又让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他刻苦求学的事迹在中央、省、地等十多家报刊电台披露后,60多岁的旅美华人、旧金山亚洲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伍振权先生把刊有他事迹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剪下来,附上自己的诗作从大洋彼岸寄来,主动和这位“奇才”结为忘年交。1989年,阜南县评选首届“十佳青年”,全县共发行选票5000张,收回有效选票4600张。许永楠以得票4000张荣登榜首。现安徽省委书记、当时的安徽省省长卢荣景听了他的事迹后,紧紧握住他的手感叹:“英才多从磨难出啊!”

1991年底,高中毕业后在县广播电台担任特约记者的许永楠毅然报名参军。这之前,他已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中央、省、地、县报刊电台用稿170多篇。其中,少儿节目《淮河岸边“小百灵”》(与人合作)获1989年度全国第八届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故事大王小蓓贝》获1990年安徽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王家坝开闸蓄洪》(与人合作)获1991年度安徽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广播新闻节目三等奖;《渴望求学少女的不幸》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并被收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淮河在这里沉思》电视专题片。说起他参军的动因,他说:我的家在淮河岸边,淮河每次发大水,总是大批大批的前来救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从小我就对充满崇敬之情。特别是学员排长周丽萍在抗洪救灾中舍身为民,更在我心里引起了极大震撼。

许永楠刚入伍时,由于从小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较差,一时难以适应高强度的训练。新兵训练初期,练站姿,他开始站不到8分钟,拉单杠,拉不了3下,做俯卧撑,坚持不到10个。为了刻苦磨练自己,他采取加码式的训练方法,逐步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以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碰伤了,摔痛了,他都咬紧牙关坚持。一次器械训练,他一个大回环从单杠上落下,杠上粘着许多小红点。班长忙扒开他的双手,见他满手血泡,说啥也不让他再上器械。但他只作了简单包扎又练开了。经过刻苦训练,他的体质增强了,训练成绩也上去了。

新兵生活结束后,他分到坦克七连。连队安排他当炊事员,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来到了炊事班。到岗后,他虚心向老炊事员学习,从生火、压火、切菜等基本功学起。为练好刀功,他用刀背练习切菜,指甲敲破了两个也不在乎,大家都夸他的饭烧得香,菜炒得好。不久,连队让他改当二炮手。训练跟不上,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熄灯号吹了,他向班长请求到车库练装填,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经过半个月的苦练,他的专业技术就进入了全旅前十名。年底,连队安排他文书,他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总是默默地把连队所有的器材摆放得整整齐齐,管理得有条不紊。当放映员后,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经常不分昼夜,积极撰稿,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20余篇,其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某旅利用现有条件把兵练活》一文在军区报刊举办的“今日兵种”征文中获优秀新闻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