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并购重组热潮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并购重组热潮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对危机,政府和企业同时选择了并购重组。理论上讲,并购重组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功能毋庸置疑,但是实践中,并购重组的高失败率又让人望而却步,除了并购重组中常见的定价、资源整合和文化融合等问题外,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并购重组热潮又将面临哪些新的问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政府、企业正在竭尽所能,其中,以产业整台为主题的并购重组,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一致欢迎,多个行业并购重组高潮不断,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关并购重组可能造成“国进民退”产业格局的担忧。

在危机肆虐的背景下,为什么政府和企业同时选择了并购重组,它又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为此,《小康・财智》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战略管理系教授武常岐,以期深入全面地解读并购重组在应对危机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效果。

并购重组高潮不断

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纺织业、钢铁业等十大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有九个明确提出了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多个行业掀起了并购重组的热潮,据China venture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企业境内并购案例38起,并购金额26.81亿美元,从行业来看,涉及包括制造业、连锁经营等15个行业。

另外,随着去年年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监管部门放松了对并购融资的限制,银行加大了对企业并购重组的资金支持。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短短3个月里,多家金融机构启动了并购贷款业务,贷款规模已经超过百亿人民币,为8大行业18家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要支持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一件好事,实际上促进了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地方。”武常岐这样描述并购重组的积极意义。他解释道,过去中国经济的改革主要是放权问题,即把中央权益下放到地方,这样地方必须自己发展本地经济,在行业发展方面,就会出现重复建设,并且规模较小,比较分散。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发展模式的效率就出现了问题,需要通过并购重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

在国内并购热情高涨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有统计数据显示,仅2个月里,就发生了22起海外并购案例,涉及金额21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40%,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武常岐分析指出,随着21世纪中国全面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残酷的国际竞争,与国外大型跨国集团相比,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海外并购,增强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企业积累了一些资产、资源和现金,有条件进行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个必然选择,早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就不断地出现希望可以抄底海外的呼声。

“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

人们在肯定并购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了另一种担忧,即是否会造成“国进民退”的格局,导致改革的倒退。这种担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一、政策层面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但是这几个主要行业的龙头老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扶持大企业自然是更多地扶持国有企业;二、融资支持层面看,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并购贷款也主要流向国有企业;三、从实践层面看,最近国内所发生的并购重组主要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的一些进退。

然而,武常岐表示并不担心这种情况。并购重组一直都存在,只是角度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中国进行的是国企转制,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这些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必然需要被民营企业所收购,这也是一种并购,表现为“国退民进”,现在这个过程在主要行业内已基本完成。如今的问题是,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恶化,致使一些经营不善、竞争力弱的企业在这次危机的冲击下出现经营困难,这类企业被并购重组,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可以促进经济更有效率地运行,是良性的调整。

“被并购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武常岐这样对《小康・财智》记者说。当外部环境恶化,自身经营困难时,有其他企业愿意出资并购,这对企业自身的资产重组和继续存活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另外,“并购重组并不能完全阻碍新的竞争者出现。”武常岐称,只要有市场机会,就会出现新的竞争者,并购本身并不能排除竞争,当然个别企业可能会定制一些门槛,增加新竞争者进入该市场的难度。

提高成功率仍是个问题

在学术界,并购重组一直都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题,一般并购成功率只有30%左右,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企业热衷于并购重组?有人称,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及主观意愿分别对应着本轮并购重组热潮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因而,有理由相信本轮并购效果应该显著好于以往,也极有可能产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武常岐从管理学角度做出了解释,人都会犯错误,但是如果预期成功后收益比较大,虽然失败率比较高,人们也依然愿意进行并购。目前导致中国企业并购失败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定价问题、并购后资源整台问题以及企业文化融合等,怎样提高并购成功率,仍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影响此次并购重组热潮效果的因素中,有一个新的因素引起人们的关注,即政府的强势影响力。无论是在产业振兴规划的论述中,还是在并购实践操作中,都凸显了政府的强势影响力,人们不免担心,过多的行政安排会影响这次并购重组的效果。

这轮并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主要是央企之间的并购整合,早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总数为196家,6年后的今天,央企总数已减至138家。按照既定规划,到2010年底减少至80~100家,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时间内至少要再减少38家。另一种则是由市场调节的并购行为,多数的并购重组活动是由市场机制推动的,但是现实中不能排除其中具有行政安排的成分。

武常岐指出,政府主导带来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定价不好定,二是并购后经营权的归属不好决定,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甄选机制等等,但是最终结果是由行政安排。而由市场调节下的并购则与之有很大区别,一方面,定价和经营权的问题都会按照市场规则决定;另一方面,不一定必须是“象吞蛇”,如果小企业有能力将大企业的某部分业务做得更好,也可以“蛇吞象”,例如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显然市场推动的并购行为更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另外,并购活动中行政安排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武常岐称,此次金融危机促使美国银行业进行重组,其中美国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美联银行资产重组问题上,尽管美国政府原本属意花旗银行收购,但是最终由出价更高的富国银行所收购。这就是行政安排向市场调节让步,最主要的是看能不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