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时、适度、适量:古诗词教学有效拓展三把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时、适度、适量:古诗词教学有效拓展三把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文简短精炼,如果就文本教文本,未免流于浅显单薄,也会显得突兀孤立。在古诗文教学中需要拓展,必须拓展,需要打开古诗文的时间与空间,“让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让诗文充盈起来,有立体感。

一、适时——点“时”成金,“自在娇莺恰恰啼”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人的情感生活中就多了那么多曲曲折折。是该“看”还是不该“看”,该什么时候“看”,只有时间知道答案。在古诗词教学中,何时拓展,时间点的选择不同,效果也不同。

在《清平乐·村居》一词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伊始就播放了一段抗金视频。在这战乱纷争中,推出了作者——辛弃疾,接着是学生谈谈自己对辛弃疾的了解。最后教师小结: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42岁时,他被罢黜了所有官职,来到江西上饶的一个小山村隐居,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画卷,心中怦然一动,就写下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的确需要拓展,但是我们在思考:这一处的拓展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显然,教师的教学意图是在对比中揭示课题。时代背景要能推动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古诗文,涵泳古诗文。于是在第二次试教的时候将这一处内容安排在学完诗词内容以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眼前的景色虽美,可看起来也平常不过啊,词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在学生的发言中相机穿插播放这段视频,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刀光剑影,战火连天。而这里,茅屋虽然低矮,青草虽然普通,但却使人感觉——温馨、和平、宁静,辛弃疾喜欢的是这一份宁静和谐的景色。他希望人民过上这安居乐业的生活,辛弃疾就是这样忧国忧民,不愧为爱国词人。

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此处的时代背景拓展,是一只巨大的推手,将遥远的千年推到学生面前,在这种现场感中,学生品其味,得其韵。

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方能点“时”成金。

二、适度——深耕浅种,“淡妆浓抹总相宜”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诗词教学中需要人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成不同的形态和力量来综合表现它们。太浓,会显得矫揉造作;太淡,又会感觉浮光掠影。在《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汪伦乃泾州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他写了一封信,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把李白“骗”来了。(故事简介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A脱口而出:“我不同意,假心假意!”

学生B立马反驳:“不是的,是煞费心思!”

经过一番理论,学生终于明白,李白欣然受邀,成就一段佳话。显然,这“骗”中包含着汪伦的苦心、真心、热心。他知道李白豪放、豁达,喜游山玩水,好饮酒作诗,于是投其所好,“骗”来李白。汪伦乃李白之知己也!

临别的时候,他们心情如何?(依依不舍、恋恋不舍)汪伦不是默默无语两眼泪,而是一路“踏歌声”来送别。教师没有到此为止,魔棒一指挥:汪伦“踏歌”,用的是什么节奏?什么歌曲?什么歌词?这一问如纤纤玉手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

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改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你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同学们似乎被这诗意陶醉了,我说:“真美,想想看,用在这里合适吗?”学生醒悟了,说:“这样的诗句不能配‘踏歌’,应该是慢动作。”

含英咀华,学生触摸到了情感的源点,有的说应该是山歌,这样能体现汪伦的热情,而且山歌给人豪爽的感觉,符合李白的个性。虽然还没有创作出歌词,但是已经感觉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十分到位。

同学们有的说可以配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有的说《祝酒歌》。其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正当李白要踏上归船时,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一边踏着节奏一边唱着歌曲前来送行:“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相聚的时刻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李白听着用手打起了拍子,泪光闪闪地跟着唱起来。

美酒飘香送“酒仙”,歌声悠悠传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汪伦和李白都是性情中人,怎能不难过?难过的心情、欢快的形式,表里不一,一对矛盾,但当我们细细咀嚼,汪伦的“踏歌”之举,正是为李白的天衣之作。李白看到这种场面,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谢。

汪伦“骗”来李白,“歌”送李白,这一处的拓展之所以要大做文章,因为此处是诗歌的核心处,直通人物内心世界,这是汪伦的心声流露,利于人物形象分析,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适量——过犹不及,“两三点雨山前”

饭要七分饱,话留三分好。古诗词的拓展也要适量,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

听完一位老师执教《七律·长征》,我被泛滥的拓展淹没了。请看开始部分。

第一处,你们对长征有哪些了解?谁来说?由于这里没有明确的要求,第一个学生就长篇大论,执教老师急了,只得中途打断提醒:简要点。

第二处,出示长征线路图。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稍加说明。

第三处,听作曲家吕远为这首诗作的曲子。

仅开课,就用了近十分钟,典型的“大头娃娃”,博士卖驴,书卷三尺,不见驴子。我多想用赵本山小品里的“此处省略××字”提醒她,可是她“身在此山中”,难以自拔。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又拓展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四渡赤水》的歌曲、《飞夺泸定桥》的短片。

整节课听下来,学生重走了一回长征路,跟历史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材却像一片落叶在历史的洪流中若隐若现。这是语文课,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儿淡了,绿叶长得太茂盛,抢了红花的风头。

孔子主张“食勿求饱”“节食安胃”,俗语中也常说“饭吃七分饱”,这是健康养生、科学养生之道。健康课堂也要适量拓展。拓展过多,“虚胖”,有中年发福之感;拓展过少,“干瘪”,有营养不良之感。

语言大师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诗词是中国的宗教。“学术超女”于丹说:“诗词对中国人来讲,是一种特别深刻的血液里面的基因。”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浓缩的精华。古诗词教学中拓展时机可先可后,程度可深可浅,数量可多可少。

适时、适度、适量,有了古诗词教学有效拓展三把尺子,就能让诗歌教学充盈而不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