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变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30-01

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它为课堂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其着力点是解决育人的方向和模式规格的问题。主体图式理论启示我们,如果学生主体图式与新信息发生矛盾时,不对原有图式进行及时的调整或重建,就会阻碍新信息的接收和对新问题的解决,形成认识道路上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图式的积极作用和有效地防范其消极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便学生建构起最佳的知识系统和获得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1 积极采用同化教学法

同化教学法,其作用主要是将教学信息纳入学生原有图式之中,使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发生量的扩展进而促进质的变化。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积极采用以下三种同化教学法,以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

1.1 激活图式法

教师要激活学生图式,只有使学生原有知识处于活动状态,教师的输出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输入。一是要引入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事例,例如,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并探索规律等。二是要把学生背景知识置于一个更宽泛的范围之中,并使背景知识与这更大范围内的其他知识处于一种易于理解的关系之中。例如,将“李老师带50元钱,买了8个文具盒,每个6元,还剩下多少元?”这类题目,改编为“李老师到文具店买六一节活动奖品,准备买文具盒8个,每个6元,只带5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活了学生原有的图式。

1.2 信息匹配法

即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输出的信息与学生图式相对照,使学生将信息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之中,或者利用原有知识对信息做出反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明不同主体以自己各自的图式作为外来信息的参照系,对同一信息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评判。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展示给学生一个密码箱,密码箱上有一个六位数密码“51816”,只知道这个六位数密码能被3整除,请同学们破译。当学生通过多次尝试,找到密码时,箱子自动开启,引来学生的一片欢呼声。

1.3 产生活动法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相应的条件产生相应的活动,条件与活动组成一个系统,这就是产生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它被表示为CA,即conditionact。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小小玩具店”。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购买活动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2 交替运用顺应教学法

顺应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在于能破除学生定势心理的顽固性和原有知识的逆时性,使他们的图式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革新和合理重建。创造性地运用以下两种顺应教学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寻找出其中所蕴涵的一般原理或规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先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入手,让学生回忆长、正方形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共同探索圆周长与半径或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同学量的量,算的算,终于得出圆的周长确实和半径或直径有关,从而推出公式“C=πd或C=2πr。”

2.2 酝酿教学法

运用酝酿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不合理知识结构得以解体,在新环境的作用下,重建新的图式并用此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深圳市的黄爱华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高年级课中,别具匠心地创设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情境: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黄老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把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建,形成新的图式。

教育实践证明,同化和顺应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善于创造性地将它们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促使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小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32-33.

[2] 李朝辉,刘妍.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