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准脉搏,彰显古诗教学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准脉搏,彰显古诗教学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古诗词到底教什么?保底工作要做好,读——要学会朗读、诵读古诗词;解——诗意要大致了解;背——诗篇要熟练背诵;悟——要能悟出诗情……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关键词: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表达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也是从诗意、情境、情感等方面对第三学段的诗歌学习提出了要求。我们先从一节课例说起。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给予我的启发:

一、理解诗意——用自学、交流、指导的方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自然清新,平易晓畅,字面上并无过于难懂之处。因此,教师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查找工具书,初步疏通字面意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互为补充和提示;再通过全班重点交流,学生质疑,互为解答;教师提问,解决重点字词,明确诗意。在这一板块中,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并通过教师提问,对“四时”在本诗中的意思,“毕竟”“接天”“映日”“无穷”“别样”等较难理解的词意进行疏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的自然融合。

二、感受诗境——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能够在众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中独树一帜、独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仅拥有作为一首好诗的共性,还拥有其独特之处。朱老师选取了写景诗歌的共性与本诗的个性两个层面作为教学内容,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了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1.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画(主题为《江雪》,学生曾经学过,很容易由画勾连到诗),请学生欣赏诗;出示本诗,请学生欣赏画,并加以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有了前面观画的铺垫和提示,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全能够想象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胜景。这一教学环节富有创意和实效,通过“画中有诗”的铺垫和“诗中有画”的想象来还原画面,学生对此诗的意境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和印象。在此基础上,朱老师点明了“诗中有画”是中国很多古诗的典型特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起到了串联和整合的作用,自然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2.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点自成“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就是不仅能够敏锐发现与捕捉自然之中常被忽略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能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悟,使他的诗总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先直抒胸臆,再具体写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教师抓住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细读和品味。“知同辨异”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在突出作品个性、强化诗歌感受、挖掘作品内涵、激发思考与联想等方面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教师选取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其“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受”的特点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形成鲜明对比,帮助学生在对比之中自然地理解和把握诗人由衷的喜悦和直抒胸臆的赞叹,并体会起句直率而大气的诗风。

同时,教师还关注到了本诗的风格与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同为杨万里所作《小荷》与之相比,体会本诗开阔壮丽、绚烂生动之美。选择本课前一首诗《望湖楼醉书》与之比较,体会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运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进行比较,体会诗歌的对偶之美。

三、表达诗情——用诵读的方式

诵读是一种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诗的美,诗的韵味,是要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的。这种有声语言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诗意,感知诗歌的声音,全面感受诗歌的魅力。古人所谓“涵泳”的说法,体现在诗歌中,就是让读者在对诗歌的声音状态(包括意义)持续的、反复的、生理性、情感性的体验中,体悟诗歌的真义。本节课非常重视朗读、诵读,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中间环节的读出画面感,诵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第三板块中,朱老师出示了诵读提示:(1)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2)你认为诗句,哪些字(词)需要特别强调?你准备用怎样的声音来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这种自主朗读、自主体验、自主表达的开放式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到底教什么?保底工作要做好——读,要学会朗读、诵读古诗词;解——诗意要大致了解;背——诗篇要熟练背诵;悟——要能悟出诗情……除此以外,我们教师要扩大眼界,引领学生了解诗人,感受诗人的情怀,了解当时的背景,感受古诗词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适度拓展,积累相关的古诗词。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