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神九,蛟龙:那么远又这么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九,蛟龙:那么远又这么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012年这个火热的六月,中国的科技创新为世界点亮风采:“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顺利抵达7020米深海,在海底勘探领域创造出新的世界之最。

不论是航天还是潜海,科技远行的每一步都让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在这种不言而喻的精神力量外,作为一名普通人,一位平民百姓,大家还希望顶尖科技能实实在在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点什么。

嘿嘿,现在的你是否正在激情观战伦敦奥运,若是转播比赛的通讯卫星突然中断信号,你是否会急得直跳脚?看看篮球赛场上,运动员在快速地运球、抢断,若是没了一双“中空吹塑成形”的“太空鞋”,他们会否展示出如此上佳的表现?若是想记录下每个精彩的瞬间,一台数码相机必不可少,而它采用的“CCD芯片”也正来自于航天科技——还以为那些科技高深莫测呢,其实,在不经意间,它已来到我们身边,或正向我们走来。

航天科技已深入民用各个领域

“我们搭载的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种子也一起回来了。”7月4日,当“神九”飞船安全返回,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负责人包先生显得很兴奋,他对新一批“太空种子”充满期待。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就是将作物种子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的特殊环境诱发其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培育新品种。我国自1987年开始探索太空育种,至今已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试验。通过太空育种,许多太空蔬菜的二代、三代已经明显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例如太空水稻增产20%,蛋白质含量增加8%~20%;太空青椒枝叶粗壮,果大肉厚,维C含量提高了20%;太空的大蒜能长到近半斤重,太空萝卜的幼苗让害虫敬而远之目前,我国已有1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43个品系在大面积种植推广,在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都已建立了太空种子繁育基地,可以说,许多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农产品早已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而且,对这些经过上天看似摇身一变的作物,我们大可以放心食用。因为国际卫生组织等机构也给予联合认定,太空育种与转基因有着根本区别,太空育种作物是健康食品。

除了太空育种,医药开发也是太空科研的重要领域。早在“神一”飞船首次遨游太空,它就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后来还有果蝇、灵芝、乌龟的心脏细胞、大白鼠腿的脊髓神经组织等生物样品参加了太空试验。专家证实,通过航天技术研发的太空药品,其有效成分可提升3~5倍,生产效率提高3个数量级。从“神六”载人航天开始,我国展开了一系列以宇航员本身作为生理实验的医学研究。此番“神舟九号”的航天员就承担了包括航天飞行对前庭眼动、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机制研究等15项航天医学空间试验。

出门看气象,开车靠导航,现在我国也有了自行开发研制的太空运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导航能为司机提供便利,这众所周知。可你知道吗?当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它也会在危难之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四川地震发生后,原有通信设备造成严重破坏,灾区一度成为“信息孤岛”。而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挺身而出,连夜发出实时灾情数据,成为救援人员最有力的通信助手,这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72小时黄金抢救时间”的有效利用。

据统计,在我国研发的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近80%都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航天剂在高温差环境下的“超高粘温性能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车用油技术开发,使长城油的车用油在-40℃的低温、50℃的高温环境中都可发挥稳定的性能,确保发动机运转正常;武汉的民用建筑运用了通过航天太阳能和飞船的外保温技术转化的“涂层”材料,它在夏天可降室温7℃以上,冬天可升温2℃以上,且具有反射紫外线和防火等功能,使用年限长达7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负责人李先生说道:转化就是要让它从“高标准”和“造价昂贵”,走向平民化。

潜海科技有望突破能源短缺的障碍

早在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曾使用机械臂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海海底。当时有西方媒体解读称,“此举象征着中国要向南海海底资源进军”。

我国是一个坐拥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海洋大国,但能源短缺的现象始终非常突出,近年来油气资源的供需差距不断拉大。1993年我国已从油气输出国转变为净进口国,1999年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2000年进口石油近7000万吨。

而目前,我国南海被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为77亿桶,而有关方面估计南海石油总量大概在280亿桶,天然气的储量估计大约在266万亿立方英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科考人员还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南海海域发现了大量的可燃冰。所谓“可燃冰”,就是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它可以被直接点燃,能量密度达到煤的10倍,并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因此被看作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据初步估测预算,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

与此同时,放眼世界,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海洋覆盖,平均深度可达4000米,其中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深水区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还有丰富的金、铜、铅、锌、镍、锰、钴、铁以及其他矿产有待开发。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太平洋中部及东南部的大部分公海海域3500米~6000米深海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稀土资源,可开采量约是陆地稀土储量的800倍。中国现已获准开采印度洋西南部国际海床区域,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包括铜、铅、锌、金、银等多种金属硫化物矿产。

现如今,当“蛟龙号”突破了7000米的深度,它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全球99%以上的海域开展科研和资源勘探活动。专家透露,明年上半年,“蛟龙号”有望执行“南海深部计划”,参加可燃冰勘测,甚至采集样品。

请把目光投向不远的将来

航天科技被称为“技术金矿”,它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已占到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高达1∶10。

相比航天事业超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寻,中国的潜海科技还仅仅是一梦十年的初步探索。或许,至今为止,潜海科技还未能给咱老百姓带来许多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然而是否我们就应该对它的科研价值心存质疑,对它的发展潜力视而不见?想想,你我是否知晓在10年、20年之后,谁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有力的推进器?再把眼光放长远些,当未来陆地资源供应不足或出现危机,谁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满足供给?

放眼未来再回顾往昔,我们能看到无数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不断地走近我们身边,这就是科技向人类展示的一条那么远却又这么近的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能让祖国更强大,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应该相信,深谋远虑也是面对科技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