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自我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中医心理学的自我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我一方面通过元神来统率个体生命层次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格模式来指挥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交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自我,有机的联系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中医心理学是元神统率下的人格参照系统-参照系。参照系的建立是中西医心理学结合和现代中医心理学建立的基础。

关键词:自我;中医心理学;参照系;元神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64-03

Discuss Ego of Modern TCM Psychology

LIU Jiaqiang,WANG Miqu(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Abstract:Ego supervises the activity of individual life by primordial shen, and command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by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The psychology of TCM must found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supervised by primordial shen. And the foundation of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base ofthe integration of TCM psychology with modern psychology and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TCM psychology.

Keywords:ego;psychology of TCM;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primordial shen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中医心理学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黄帝内经》建立在社会发展极端原始的时代,人们对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的看法也是极端原始的,所以中医心理学要想真正为社会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就必须在原有整体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秀成果,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中医心理学。

1心理以及意识的各家学说

1.1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灵魂的表现,是不可知的神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运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合,包括意志、思念、认识等;是大脑皮层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是和客观存在相对立又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2佛学

佛学对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认识比较深刻,对人的心理根源描述的比较彻底。明心见性就是一个很好的论证。但是佛教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是头倒立的,所谓因果循环转世之说、虚无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彻底错误的。但是佛学的心性理论还是具有某些先进性的,可以化为中医心理学所用。意识一词,本来源于佛教。佛教有论意识问题的专著叫《唯识论》,包括《成唯识论》、《唯识十二论》等。认为意和识具有不同含义,“意”指人思量或思考事物;“识”指分辨、区别、明了事物;而意与识都是心的功能,是心境作用的体现。心、意、识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是一体。《俱舍论》中讲:“心、意、识三名,所诠之义虽异而体是一炉。”在《大乘义章》中又说:“识者,神之别名也。”意和识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曰意识。《唯识论》认为意识是八识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中的第六识,是建立在意根的基础上的,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的一部分。意根是第7识,即“我执识”,其作用为“了别法境”的心王(分析、明了、认识法的境界)。

1.3现代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总合。心理活动指感觉、知觉、情绪、情志、性格、思维、记忆、能力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意识的背景下进行的。以人的后天意识、行为为考察目标,以具体客观的实践为根据,所以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心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现代心理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以实质上的大脑为思维主体,不知道人的意识的整体性和意识行为的根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Philip Zimbardo把意识活动状态划分为“无知的意识状态、知觉的意识状态和自我知觉的意识状态”3个层次。对这一系列的精神活动,依据生理、心理学的观点,概括为4个层次:①生理反射层,包括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生理神经活动。完成简单的神经反射弧的活动。②感知层:管辖身体内外事物的感知,包括中枢神经的各部分分析器。完成各种感觉的分析。以上两层的神经活动,依靠神经通路(即神经纤维)完成信息的传输与分析。③意识层:此层建立在上两层的基础上,把各种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出概念。因此本层功能包括概念的形成活动与运用概念、词汇的活动。如联想、回忆、分析、综合、记忆、推理……本层与前两层有密切联系,并能影响这两层的功能。反过来,这两层又是引起意识活动的重要因素。④本体意识层(包括潜意识):它在整个神经活动的最“本底层”,一般情况下,它被意识层所覆盖,被意识活动所淹没,只有在意识活动停止时,它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借助概念活动,直接与信息相合,故无分析,无概念,当概念起作用时,意识活动就开始了。

1.4 医学

西医认为意识是人的觉醒状态及能识别处理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功能。古代中医讲意识指整个思维活动,包括人对外界的感知、反映和思维。《黄帝内经•灵枢经》中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反映事物的功能在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心中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叫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回忆过去,把它保存在心里并贯彻下去叫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由这个念头,随之发生变化叫思,即思考)。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再向周围扩展,又细又广阔叫做虑。粗为思,细为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考虑以后再处理事物叫智)。”因此,古医家认为思维活动包括心、意、志、思、虑、智6个层次,这6个层次在现在都可称之为意念或意识活动。

1.5 道教

道教对很多名词、概念的含义多有含混不清之处。意识一词,不见诸道家典籍,与其相类者,有元神、识神、真意。元神、识神、真意三者关系中,识神借元神之灵知以为用(意赖神而动),元神淹没于识神之中。在一定意

义上,识神是元神的具体体现,识神中寓有元神。

2自 我

2.1 自我的起源

心理学对自我的认识:心理学认为自我指个体所意识到的自身存在这个实体,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心理活动和各种历程。佛洛依德把自我分成了3个层次。一是本我,指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一是超我,指理想中的我;一是自我,代表人格的现实部分,是本我和超我的调节者,其功能是:满足基本要求以维持个体生存,调节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原始冲动,维持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平衡和谐。

佛教对自我的认识:佛教认为没有常人的自我。常人自觉在体内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我存在,于人身执着为由,则称为人我;对于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执着为有,则称为自我。佛教认为这一切都是迷妄的结果,是与佛教的理论不相称的,因而提出很多破除自我的理论和方法。佛教不承认有常人自我这一概念。

2.2 中医心理学的自我观

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客观存在,因而是有自我的。自我是这样一种真实存在:当元神的功能活动建立起与个体生命的联系并能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中保持其独立的时候,人体生命的这种状态,即自我。这种状态是元神的功能及其在后天所建立的人格功能模块-参照系的综合。它是人体生命活动(宏观的与微观的)的主宰,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的个体自我、认识人本身,自我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独立运动(如思考、想象、志向等)。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及其接受、发放、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是真正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参照模式,人格参照系统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人的心理参照系统不是真正的自我。2.3自我与个体生命的关系

2.3.1个体的生命活动是自我的存在基础 元神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离开个体的细胞层次的生命活动,人的元神无法形成。元神又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的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则神经系统也不能完成其发展过程。心理参照系统是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是感觉器官)行使各自功能的过程中,在源源不断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及其对信息的反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若没有属于宏观的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指接受与输入信息),心理参照系统就无法形成。须知在已形成的心理参照系统中,既有科学、艺术的意识结构模式,又有属于社会意识的道德意识模式。

2.3.2个体的生命活动是实现自我的手段在自我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以后,自我就通过元神向个体生命发放信息,把意识中的诸多内容输送到各部组织的生命过程中去。随着人格模式逐步复杂化,人的意识活动也渐趋完善,自我意识的地位也逐步在意识中被明确并被固定下来尤其当人的意识活动形成以后,个体的生命活动按意识活动的指令进行活动就明显了,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中医心理学的主体

3.1中医心理学的心理主体―元神(意元体)

中医学情绪、思维的主体都是在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元神居于脑,与神经系统相兼而存在;但是由于后天的人格参照系统的形成与对元神的影响,这时候的元神不同于人刚出生时候的元神,所以就改称之为意元体,而人格模式是不同的人的后天参照系统,就称之为意元体的参照系或者人格参照系统。

参照系一词是物理学名词,亦称作参考系或参照物,指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其运动状态而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或系统。人格模式―参照系所述的参照系一词,与物理学参照系一词的涵义有很大区别。不同的人人格模式是不一样的,是人的后天生活的参照系统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经由人体各种感受功能内化到心性的总体时空建构,它是意识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的系统模式,是人的主观世界中度量各种事物的量度模式,是认知、判别事物与指导行为的依据。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参照系这个背景中进行的。

3.2参照系的形成

意识的参照系不是一劳永逸式形成的,而是随着意识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的。人刚出生时,人的意识是“白净的”。随着具体事物的信息伴随着一定的能量反复地进入大脑,使意识中的部分信息得到强化与激活而得到显现。尽管这时的意元体对这些信息还没有自觉性,更谈不上予以选择性的运用,但环境中的自然事件、人物、语言、意识等信息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被内化到意元体中,成为人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当内化到意识中的信息达到一定程度后,促成脑神经细胞变化,并把内化到意识中的信息固定下来。鉴于被固定下来的信息开始形成了定式而且成了意识中的新加入的固有内容,这些信息内容不仅将成为认知客观事物的模板,而且将成为新映入的各种信息的背景。参照系是客观世界(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在意元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内化到主观世界的结果。参照系中不仅有自然界的最基本的信息,而且有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以及人在以上背景中的地位、状态等。不同人的参照系中是不相同的,甚至可以有难以言喻的差别。这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内化到意识中的信息也不相同而造成的。参照系的内容是随着各种信息的内化并进一步被聚集固定而逐步改变的。

3.3人格参照系统与意识的关系

参照系是由意元体的接收信息功能(经由人体感受功能),把客观世界的信息内化到意识中并进而建构起来的总体时空架构,在这层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意元体是主,参照系是客。然而参照系又不尽是客,各种体性受到参照系的影响。如果把意元体原来的体性比作白布的话,那么,当具有特定内容的参照系形成以后的意元体,则相当于被染了颜色的布。一般而言,意元体的功能的行使,是在参照系的参与下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意元体本具的自由行使自身功能的权利似乎是被参照系“篡夺”了。意识活动是在参照系的背景中进行的,意识活动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参照系的内容,参照系规定着意识活动的模式,在意识活动的影响下参照系的模式又可以发生变化。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4 结 论

中医心理学是在当今多学科研究中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我一方面通过元神来统率个体生命层次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格参照系统来指挥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交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自我,有机的联系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人的各种心理和意识活动是在元神――意元体的支配下,在人格参照系统的调控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董建华,马朋人. 实用中医心理学[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7.

[3]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纲要[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Jess Feist,Gregory J. Feist.人格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