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启发式教学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启发式教学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也应该要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对此,语文教师应该用一颗敏锐的心去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去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去开拓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如何切实落实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循循善导”,用一颗敏锐的、灵动的、关爱的心去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探索,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如何展开的呢?根据笔者的探索,获得一般方法如下:1、激情导入,渲染铺垫;2、创设情境,调动情绪;3、巧妙提问,开启思维;4、拓展延伸,余味悠长。

一、激情导入,渲染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具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快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反之,导入平淡,缺少悬念,就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用调动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要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内容,以激发学生感情。

例如,笔者在导入新课《我与地坛》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史铁生在他21岁时残废了双腿,这对他打击多么大啊!幸运的是,在他生命最为疲惫的时刻,他的身边还有一直默默陪伴着他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而史铁生的母亲却承载了许多母亲所不用承受的苦难。这一堂课,就让我们来用心好好读读这位母亲,同时想想自己的母亲。”笔者以沉重的语调、缓慢的速度、追忆的口气娓娓道来,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

激情导入还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进行。若以悬念设疑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就会促使他们刨根究底,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潜能。

二、 创设情境 ,调动情绪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把某种情景或状态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可采用图片、多媒体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愿望。

例如,笔者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创设情境,把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的穿着打扮、动作神态通过动态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我指导学生对照屏幕中的画面,朗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让他们把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进行鉴赏。这样,学生不仅学的有趣,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2、 可通过表演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或者排演舞台剧等形式的课堂表演。这样,可以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文本的精彩。

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推荐具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演绎课文内容。学生们在分角色朗读时还加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使用了一系列的道具,加上了人物的动作等,实现了对原剧本的“创造性解读”。

三、 巧妙提问,开启思维

教师问题设计巧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就会变高。教师要围绕课文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入手,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品质》这篇小说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高尚的人格和追求,他们虽然身处底层,却有着自己的光彩。同学们,你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们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查找答案。有人说自己的父母就是工厂里的小员工,为维持生计辛苦操劳;有人想到了学校门口卖早点的老阿婆,年事已高,谋生艰难……当我再由学生们熟悉的场景说到文中靴匠兄弟的品质时,同学们就很自然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了。

此外,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应该立足文本,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问题。

四、 拓展延伸,余味悠长

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超越教材,跳出课堂,去主动获取一切学习资源,从而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让语文的学习变得余味悠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续写结尾、推测情节的方式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后,我让学生想象“老贝尔曼先生冒雨画常春藤叶时的情景如何?”并且请学生用续写结尾的方式补写完这个结局。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写下了自己的推想。有位学生写道: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气温降到了零点,寒风夹着雪花席卷大地。老贝尔曼先生迈着颤巍巍的步子,来到了墙边。他吃力地挪动墙角边的梯子,慢慢靠近常春藤树,他在风雨的吹打之下,艰难地爬上梯子,开始画那最后一片叶子……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拓展延伸之妙,同时也要指导他们找准拓展延伸的角度,在课堂外自觉地、主动地拓展延伸,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