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岳衡山区位交通条件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岳衡山区位交通条件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南岳衡山作为中国的五岳名山之一,并在其“岳”文化基础之上又叠加了 福寿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内容。这有赖于辽阔的政治活动的空间,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

关键词:南岳衡山;五岳名山;地理位置;交通区位

南岳衡山为五岳名山之一,在古代是集皇权、神权于一体的“圣山”,是我国南方一处最为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到了近代,乃至发展成为集宗教圣地、中华寿岳、文明奥区、抗战名山、旅游胜地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5A级旅游景区。究其原因,自古至今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一、有利的自然地理位置

南岳衡山地处东经112°33′―112°47′与北纬27°02′―27°26′之间,同时又地处中国的长江以南的江南低山丘陵腹地,离海最近距离仅600km。属于典型的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但在气温的季节变化上具有一定的大陆性特点。在其自身高大山体气候垂直分异规律的影响下,使南岳衡山的气候具有冬温夏凉、四季交替明显,降水丰富、湿度较大、云雾多、冬季有短期的冰雪雾淞等特点,而且山上山下有别。山顶年平均气温11.3°C,七月平均气温也不过21.3°C,比山麓南岳镇分别要低6.6°C和8°C左右。山上年内最多风向,除冬春偏北风,其余有8个月偏西南风;平均降水天数为195天,比衡阳市分别多800mm和30多天。因此南岳衡山不仅在湘中,甚至是长江流域著名的“凉岛”、“雨岛”、“雾岛”和“疾风之堡”。清代魏源在《衡岳吟》中比较其他四岳时指出:“唯有南岳独如飞”,即为生动写照。每当天朗气清之际,山顶最佳能见度可达百里之外。明代张居正在《游南岳记》中曾说:“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闪烁,若丹鼎之方开。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跃于烘炉,旋盘旋莹,苍茫云水之间,徘徊一刻许,仍擎浮埃而止,可谓与泰山同出一奇观。高温重湿,水热同期的亚热风季风湿润气候环境,使南岳衡山四季长青,树林覆盖率其核心景区高达94%;发育于山上而长达1.2KM以上的小溪性河流达64条,顺着山势向四周呈放射状分部,水流四季不断,并形成数百处急流、湍流、瀑布和跌水;山上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富集,有利于人类健康长寿。因此南岳衡山又成为湘中城市群中著名的“绿岛”、“绿心”、“绿肺”和“养生长寿”中心。综观世界各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人类宜居环境进行社会经济的最佳区域,如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都是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之地;北纬25°―40°之间的地带集中了尼罗河、印度河、两河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文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以及释迦牟尼出生地兰毗尼等世界著名宗教文化活动中心,高度集中这一纬度区间。

二、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

南岳衡山位处湖南省的湘中丘陵盆地区,有湘江及其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蒸水、水、涓水等支流形成的巨大湘江水系,覆盖着素有“金盆”、“银盆”之称的衡阳和白果盆地。这是炎帝神农晚年“退而修德”,带领部分臣民南巡,导民农耕、尝百草的农耕文明传播区域,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据当代考古发掘,南岳以南的道县玉蟾洞新石器文化遗址所发掘的稻谷种子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从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型古栽培稻类型,反映了14500年前人工栽培稻的事实[1];以东的茶陵独岭坳新石器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古栽培稻遗址约7000年前的古栽培稻和严塘镇艾里村所发现的湿地野生稻,揭示了其古栽培稻和至今仍在生长着野生稻之间的关系[2];安仁县安平司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镢、长沙春秋战国古墓葬中出土的铁削和铁锸,都佐证了湘江中上游地区农耕文明的古老性和原生性。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强大的楚国南境,其时也是“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说:“民食鱼稻....食物常足”。唐代根据《旧唐书・刘晏传》的记述,已出现了“漕引潇湘、洞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的盛观;五代时,马邀据湖南立为楚国,农业上一度出现了“垅香丰禾”、“机杼大盛的景象;两宋时期,湘江流域如潭州一带“山田悉垦”、“大量禾”,此时的湖南山区农业上山,开始形成“梯田”制,并出现了双季稻种植;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已经形成,粮食大量输出”。 与此同时,亚热带林木水果和经济作物也获得长足发展。如宋代的茶叶生产,“荆湖岁课茶二百四十七万余斤”(宋史.食货表);橘“潇湘有橘乡,洞庭有橘社”(《五隐记》);以及米市.茶市及其于手工业中心的兴起,为南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便捷的交通区位条件

南岳衡山为古代著名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承载着大量人流、物流的集散,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其前提。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十分重视交通道路的修筑。其中就有“筑南越地”(《史记?始皇本纪》)之举,修筑了通往岭南的新道”。据考证,当时通南越地方的新道大至有四条,即湖南全州(古代曾一度属湖南地)入广西桂林一路,即所谓“湘漓间道”;自湖南道县入广西贺县一路,即所谓“潇贺古道”;自湖南郴县入广东的连县一路,即所谓“骑田岭道”;自江西大余入广东南雄一路,即所谓“大庾道”。这些道路都是原以水运为主,水陆兼程的南北交通要道。若从秦朝的都城咸阳出发,其路径是从咸阳东南取陆路出武关,顺汉水而下达长江。或溯湘江,或溯赣江而达于五岭。走全州、桂林一路,可过灵渠,入漓江,取水路至岭南;其余三路可取陆路过岭,然后下贺江,或下水,取道西江或北江,而直抵潘禺(今广州地)。新道四条中除大庾道在江西走赣江外,其余三路都由经湘江。汉代开疆拓土为巩固南越地,对过岭通道路除维护泰开辟的四条新道外,在湖南与岭南之间又增筑了“桂阳峤道”(又称零陵、桂阳桥道),即从零陵郡治泉陵到桂阳郡属桂阳县,穿越五岭山脉的要冲要道;武水水路,即自湖南临武顺武水经宜章,折而东南入广东乐昌,至韶关会于北江的水道;仁化城口道,即由湖南汝城,沿锦江上源原岭谷至广东仁化城口入浈水下北江的水路,为秦末汉初沟通广东与湖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凡湖南道都总汇于湘江,对于屹立于湘江之滨的南岳衡山,坐享南北交通要冲之利,从而促进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随着京广铁路的贯通,湘桂铁路在衡阳的接轨,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衡阳作为中国南方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使其衡阳一跃成为大后方最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工商业城市。当代;随着衡阳的勃兴,以一条千吨级湘江航道、一个正在兴建的南岳机场、京港澳等八条已建或再建的高速公路,以及京广铁路等9条联通全国的铁路,将衡阳交通发展推向一流的“四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之列[3]。南岳衡山也因此环其前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及107公路国道和南岳高速经过,西有京港澳西线(潭衡西线)高速公路经过,从而将其带入“高速、高铁’高飞”时代,不仅使南岳衡山文化的繁荣,而且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兴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周良英.世界稻作的曙光[N].湖南日报 .2001-7-27日 e版.

[2].张水湘.茶陵野生稻申报“国保”[N].长沙晚报,2010-7-16 A17版.

[3].谢辉.衡阳是个好地方:交通优势[N].衡阳晚报,2011-9-28,第9版.

基金项目:衡阳市2010年社科基金项目(2010B009)

作者简介:唐帅(1984―),男,湖南衡阳人,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管理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