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朗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千百年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朗读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贯穿始终,学生应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以下是我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一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如此论述朗读。“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今人如此强调朗读。朗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千百年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朗读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贯穿始终,学生应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以下是我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朗读的益处多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能帮助理解语义、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提高语言水平,发展思维水平。

首先,朗读能激发兴趣、点燃激情。汉语琅琅上口、语句铿锵、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尤其是诗歌、散文。教学时若采用朗读法,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土地的誓言》的深沉炽烈、《安塞腰鼓》的磅礴火烈、《黄河颂》的雄壮激越、《秋天》的委婉含蓄,在朗读中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自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堂决不会枯燥沉闷、死气沉沉。

其次,朗读能培养语感、丰富积累。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大范围内存在着对文章条分缕析的毛病,针对所学课文的考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没有体会到文章内在的美感。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

再者,朗读能提高情趣、陶冶性情。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文章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作者们通过文字与我们对话,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与我们交流,将自己的经验教训、思考启示告诉我们。朗读课文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熏陶,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朗读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特别是诗词的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另外,朗读能集中精神、加强记忆。朗读时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因此朗读者没有心力去考虑其他,连注意的边缘也少有兴奋点的干扰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外物的影响,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对课文默读,难免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状,这样,看过的内容如过眼烟云,转眼即逝。而朗读,能引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注意,“口到”能提示“眼到”“心到”,从而促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这种注意,达到阅读的效果。反复朗读便于记忆。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储存知识财富。

二.朗读的目标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梯度目标。

一是读正确。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朗读教学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运用普通话发准字音、清晰响亮;朗读时不指读、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如《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此句两个“看”,前者读四声,后者读一声,学生易读错。文言文教学还需强调句读的正确,如《伤仲永》“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二是读流利。朗读时,学生能做到不结结巴巴,不吞吞吐吐,语速恰当,语气流畅,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作品基调能把握恰当。如教学《伤仲永》最后一段,学生初读不熟悉,感觉如同绕口令,只要借助工具书,教师稍加点拨,学生理解后即能流利朗读。这一要求需要多给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机会。

三是读出感情。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能够自觉地通过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的变化,生动、个性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求正确、深入的理解,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其次,深刻,细致的感受,真正走进作品,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还有丰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三.朗读的形式多样

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朗读形式会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范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土地的誓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感受文中充沛的情感却难以确切地把握文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的范读会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受到感染。

指名读可以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中根据不同要求“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正确”,可以指基础薄弱学生,及时发现字词、节奏方面的问题;“读流利”可以指性格内向、不敢大胆展示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多锻炼;“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指朗读水平有差异的同学,在比较中鉴赏,共同提高。

分角色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通过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皇帝的新装》,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大臣、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学生合作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这种朗读形式不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激发他们的兴趣,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

配乐朗读,《毛诗》中曾写道:“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春》,朗读时配《春》的旋律,使我们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当然运用这种形式时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达之意相吻合。

齐读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更好地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一些后进生而言,齐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向先进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情感炽热、气势磅礴、音响雄壮的课文,只有气壮山河的齐读才能使作品的情感、气势和音响得到完美地再现。如《黄河颂》,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齐读可调动学生情感,打动学生学生心灵。

赛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比赛,一遍遍地比赛朗读,一次次及时地评价,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赛读后,要开展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欠缺,不能不了了之,要真正通过比赛打到读好课文的目的。如《夸父逐日》,赛读时教师可以适当“示弱”,故意读错“逐”字,加深学生对字词的印象;故意读错停顿,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故意平淡朗读,引导学生把握夸父形象。

总之,语文课堂应充满朗朗书声,让我们的学生自由地读、大声地读、酣畅淋漓地读,在读书声中快乐地学语文。

刘力,湖北襄阳诸葛亮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