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寿司杂拾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寿司”,日本或作“ ”、“ ”,是一种带菜加调味的冷食饭团。现常见的有几种:“握寿司”,将加醋的米饭握捏成团,加生鱼片或贝类;“卷寿司”,或叫“紫菜寿司”,用紫菜包卷饭团,中加菠菜、蘑菇、黄瓜、葫芦条干及鱼松、鸡蛋等;“盒寿司”,米饭装盒内,加生鱼片、紫菜、泡姜、香料绿叶等;“稻荷寿司”,用炸豆腐包米饭;“狐狸寿司”,用油豆腐皮包米饭,金黄色,也许形似狐狸而得名吧。
制作寿司的方法相当简单:煮成米饭(较一般米饭略硬些),加醋、盐或加酒(日本清酒)拌匀,晾凉,就可卷或握制。制作时加菜料,多为酸咸味的蔬菜,有的加鱼、蛋、贝类等。制成以后,便可出售。一般摊贩经销者,大都从“寿司外卖店”批来(或特约经销)。外卖店多为集团经营,机器制作,工厂化生产,运送到销售点。
另外还有“普通寿司店”:大多个体经营,有门面、有柜台、有座头,堂吃的;“现店寿司店”:有店堂,规模较大,设有传送带,顾客可以现点不同档次的不同菜料寿司,后作坊现制,由传送带送出供客人食用,店内供热菜可自斟自供,最后按碟算账,不算贵;“高档寿司店”:好象大酒家一样,设备好,有人侍应,用料档次也高,动物原料皆用鲜活品。
“寿司店”向来独立经营,既不合并在饭店、酒家,也不从属于哪个食品店。制作寿司有专业的厨师,要从艺多年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有的成了“寿司”名师,到国外去做,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日本“寿司”供应。据说在纽约,隔一个街口就可以见到一个日本“寿司店”。
日本的寿司能有今日,也有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初的寿司乃是一种食物储存的方法。那时,用木桶底下铺一层饭,上面加菜、加鱼、加盐,最上面再盖上饭,封存起来,利用自然发酵保藏,可存几个月乃至几年,和中国古代的“ ”很相似。现在我国湖南、贵州等地民间仍有这种食品,只是,不叫“ ”而叫“酸鱼”、“辣椒酸”等。曾有新闻报道日本旅游者惊奇地发现,贵州苗族的炊具和“吃新节”等等,与日本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上想到中国的“ ”和日本的“寿司”。
古代日本农民遇有婚丧喜庆等大事,便分吃这种带有酸味的饭,有卷的,有盒盛的,也有木横压成砖状的,加上腌制的鱼等。这鱼腌得久了,用时先要洗涤干净,后来,腌制时间逐渐缩短到五天左右,有的甚至不腌了,出现了制作很快的寿司,叫早寿司。这已经到了19世纪前期了,那时有名的寿司有:“雅仪寿司”,产于岐阜,销往热田。因加的是雅仪鱼(即香鱼,日本又叫鲇鱼),因而得名;“钓瓶寿司”,产于奈良,用香鱼剖腹填入酸饭,形状很象一个清酒的瓶子,故名。
用捏握手法制作“握寿司”的方法大约始于19世纪初,因为用的醋拌饭,不需经过发酵,制作快,创制者叫柏屋松五郎,所以也叫“松寿司”。此后,握寿司除用鱼(生的或腌的)外,又渐加入鱼粉、酱瓜、海菜、蔬菜等。渐渐又讲究预先调制好醋饭,味道也逐渐加进了甜的成份。颜色也好看起来。
经营方式也有反复的变化。先是在店中做、卖,顾客也可以买回去吃。关东地震以后改成摊上出售,有时可以在街边摊头买了站着吃,十分方便。20世纪30年代,又由摊入店,都在店里做,店里吃,二次大战后,又出了店,在店前做,到店里吃,这些变化,和日本当时社会的变化有关系。如战后在美国控制下,日本是贫困的,寿司这种大众的食品便有了迅速的发展。吃的人多了,质量也就更加严格,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是有严格要求的。
现在日本虽然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饮食结构一度欧化,可是寿司依然供应不衰,质量上与最初的寿司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终究只能是一种饭团,只是更加适应时代潮流而已。例如在美国经营的寿司,便适应了美国人的口味,出名的品种有:“波斯顿卷寿司”,加了生菜、蟹肉;“加利福尼亚卷寿司”,加牛油果、蟹肉等;“阿拉斯加卷寿司:”,加连皮渍香的特产三文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