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个意义出发,阅读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要以“运用”为目的,通过开展各种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语言文字“训什么”“怎么训”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对此,我认为:时刻怀有训练意识,讲究训练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心怀训练意识,善捕捉,训练无处不在。

对于心怀训练意识的教师而言,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俯首皆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时机无时不在。课堂上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都可能为他们所捕捉,并成为他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宝贵资源,成为他们自由挥洒、创造生成的一个个节点。

1.在理答中点拨。

一位老师在上《培养良好习惯》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借书的?

生:借书时,我先看书脊,了解书名和作者,后来再翻开目录,查看内容简介,再大概翻了书页,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书。

师:老师发现你讲清了借书的过程,如果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起来说,这样会更清楚。

生:借书时,我先看书脊,了解书名和作者,接着翻开目录,查看内容简介,然后大概翻了书页,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书,最后决定是不是借这本书。

师: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讲得很清楚。同学们,都试着说一说。(全班练习说借书过程)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又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着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心中怀有训练意识,才能从学生发言中及时捕捉训练点,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点拨: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表述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讲得更清楚、更连贯。如此,在不经意间,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了灵气和智慧。

2.在对话中延伸。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暖”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暖”是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有了太阳天气就暖和。所以“暖”的左边是“日”。

生:“暖”的左边是“日”,右边是个“爱”。

师:右边是个“爱”字吗?

生:不是。

师:同学们,小眼睛看仔细:“暖”的右边中间部分可是两个“横”。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写右下面时要特别注意,有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

辨析字形,是识记生字的重要一环。上述教学案例中,面对学生辨析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是轻易放过,或简单指正,而是启发引导,注意在比较中让学生确切地了解“暖”的字形特点,而且还顺势进行了延伸――书空。这看似闲来的一笔,却透露出教师强烈的训练意识――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生字的掌握,除了认读之外,书写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字形、字义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

3.在解读中挖掘。

有训练意识的老师,在解读教材时不会把“教懂”课文当作唯一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另辟蹊径,凸显了四字词语的训练:

(课始)

师:关于这部《国榷》,文中用了哪些四字词形容它?

生:翔实可信,流传千古……

师:文中这样的四字词不少于30个,高度概括了《国榷》的历史地位,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课中)

师:谈迁遭受的厄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你能用四字词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伤心欲绝,泪如雨下,痛不欲生……

(课终)

师:同学们,“文字即画面”,让我们想象谈迁重写《国榷》的画面,在寒风凛冽的清晨、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他在干什么呢?请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细致地描述。老师有一些四字词供你参考。(出示约20个四字词语供学生参考)

……

上述课例,无论是课始,还是在课中,或者是课末,教师都紧扣文本“四字词语多”这一语言特色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四字词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关注了文本的言,又彰显了作者的意,既突出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把握,又实践了对“四字词语”的说写运用,使“得意”与“得言”水融,“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放大了语言训练的质量与效能。

二、讲究训练形式,善变化,训练扎实有效。

找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是否就一定能达到显著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达到协调才能共现其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形式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特点来确定,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举一反三,巧妙练。

“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许嫣娜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对“互相”一词的处理,值得咀嚼。

师:傣族人民你拿瓢往我身上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就叫“互相泼水”。(板书:互相泼水)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生活中,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就叫――

生:互相帮助。

师:现在,请大家我读给你听,你读给我听,互相读读看。

师:(课终)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互相认识,成了朋友。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实际,许老师先通过讲解泼水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互相”的意思,接着用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然后又将“互相”一词巧妙地融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终,许老师还不忘再次强调,看似无意,却是有心。这样的练习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而是举一反三、巧妙的随机练习,润物无声。试问,一个词语经过老师课堂上的四、五次反复出现,还有哪个同学不会理解和应用呢?

2.引入游戏,趣味练。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在训练中要达到最佳的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游戏就是一个好办法。

有老师在学生辨析多音字“假”时,采用了“伸出手指头,动脑选一选”的游戏方式。

师:同学们,“假”是多音字,读jià时意思为: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读jiǎ时的解释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手指作为答案选项,选①就马上伸出一个手指,选②就伸出两个手指,看谁选得又快又准。准备开始!

师:暑假的“假”选哪个音?(生动作呼应)

师:狐假虎威中的“假”选哪个音,请伸出手指?

……

练习就在师生快乐的手指游戏中完成。耳目一新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还有什么比学生全身心参与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绐,不如习过;习两三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这里的习,就是指学生多方面、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实践。学而不习是不行的,甚至“习两三次”也还是不够的,必须时时习,反复习才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之所以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讲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发展的主体。为了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常怀训练意识,要善于捕捉训练时机,精心建构训练过程,努力创新训练的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少讲语文味,多做语文事,立足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