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斐多》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斐多》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我将自己化身为哲学爱好者,有幸拜读柏拉图的作品——《斐多》,由于才疏学浅,我没能读懂原著,选的是杨绛老先生的译本,符合自己的语言环境。开篇便是德国莫芝宜佳对本书作的序,她总结了《斐多》作为柏拉图最经典的对话作品之一,描述的是苏格拉底就义当天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鸠致死的过程。

读者本书之前,我也充满疑惑,生命被剥夺,苏格拉底以不悲反笑?老师说不要将先入为主的观点带入书本,要尊重作者的情感。于是,阅读到后面,我就发现苏格拉底是将自己视为真正的哲学家,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勇敢、节制、公正、智慧是哲学家共有的品质,灵魂是得到彻底洗礼和净化的。

一、哲学家面对死亡

苏格拉底说,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快乐是正常的。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为死亡做准备。死亡是将灵魂从肉体中释放出来,从而使灵魂拜托一切烦扰,进行最好的思考而获得纯粹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哲学家终身企盼的,真正的哲学家为了他的信念而死。苏格拉底将自己比作预见死亡后欢乐歌唱的天鹅,因为相信死后能够进入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态度和想法贯穿着整本《斐多》。从等待死亡知道他泰然赴死的那一刻,苏格拉底都没有恐惧和悲伤,仿佛他即将奔赴一场盛宴一般。献身哲学的人毕生都在追求一中脱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强调精神的富足和充裕的只会。他们相信人是有除肉体以外长存世间的灵魂的。人们通过灵魂来述说情感,产生思考和意识。思考的越深,就越发觉得灵魂被身体禁锢了,无法得到完全的施展。

我一直认为,哲学家就像一个挖掘者,他们遵循透过现象看本质,承认曲折的道路,并相信和探寻光明的前途。他们总能行走在众人的前面,开拓新的思想。可是我也觉得他们如此敏锐,睿智,挖掘得越深,就越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哲学家也是“人”,人固有一死,生命的尽头,也是肉体的消逝之日,他们丰富的内心和伟大的灵魂是有限的生命无法承载的。于是,他们要冲破对死亡的恐惧。就像虔诚的基督徒一样,相信死亡是进入天堂见到上帝。而哲学家也认为他们要跳出对死亡恐惧的牢笼,相信自己的灵魂在死亡后能寻求到负荷得了它的载体。苏格拉底是人,也是哲学家,他逃脱不了终有一死的自然规律,但是他也有着泰然自若面对死亡的哲学家气质和勇气。

二、灵魂永不枯竭

《斐多》一书中,我们随处可见苏格拉底提到的灵魂是不朽的。是的。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用各种方法,借用各种比方,反复论证这一观点,巧妙地化解了门徒们对死亡和灵魂之间关系的疑惑。

首先,他认为灵魂是先于肉体存在的。他用了几对相反的事物来证明它们经历着变化,相反又变为相生。他说,一切事物,凡是有着相反的一面,它一定就是从相反的一面产生的,而且只是由相反的一面产生。如此生死相成,转世轮回存在。接着他又说,假如生生死死的一代又一代只是直线地从一头走向另一头,没有来来回回的圆转循环,那么,你看吧,到头来所有的东西都成了同一个形式,没有别的变化了,也不再代代相承了。这也是为了证明生死循环因承,转世回生存在。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人生而有感觉,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比较被置于绝对概念中,所以绝对概念存在于感觉之前,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他做的一切辩论,都是为了让大家信服生死轮回,从而得出灵魂是先于肉体存在的。

第二,他认为灵魂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这一点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苏格拉底无论怎么辩论,都脱离不了这个中心。他说,灵魂在我们出生以前已经存在了。一切生命是从死亡里出生的,因此灵魂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接着,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理由来论证,他问,什么东西生来是容易吹散的?什么东西的散失是我们当然要担忧的?又有什么东西是不怕吹散的?然后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问问:灵魂属于哪一类。我们对自己灵魂的希望和忧虑,不就可以根据以上种种问题的答案来判断吗? 这样步步逼近,环环相扣的论证,正是门徒们后来为之信服的依据。他后来有回答到,与肉体比较灵魂具有“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品质,因此不会在彻底脱离肉体后被风吹散。哲学(智慧)保障灵魂不会在脱离肉体后被风吹散。他一边承认生命和肉体的脆弱和渺小,一边强调灵魂和哲学的强大。这样的理念让他更加不畏生死。

第三,他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灵魂的伟大和不朽。他说,你们注意啊,人死之后,看得见的那部分是肉体,肉体还留在看得见的世界上,我们叫做尸体。尸体自然会分解,不过也并不是马上就消失。而灵魂是看不见的。它离开肉体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地方和灵魂同样是高贵、纯洁而看不见的。灵魂其实是到了另有天神管辖的世界上去了。那边的天神是善良聪明的。假如灵魂是处于这个状态,这纯洁的、看不见的灵魂离开了人世,就到了那看不见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灵魂到了那里,就在幸福中生存,脱离了人间的谬误、愚昧、怕惧、疯狂的热情,以及人间的一切罪恶,像得道者说的那样,永远和天神们住在一起了。

上面的话摘自《斐多》,是我最喜欢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其实是三段话组成的。我把他编到一段,是想再次体会苏格拉底这样连贯的思维和富有哲理的抒情。仿佛窥见作者的灵魂不朽,生命不朽。

苏格拉底用“记忆论”、“生死轮回论”、“形式与存在论”来证明灵魂不朽的观点,可谓精彩至极!虽然有些观点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但大家都惊叹于他作为哲学家的思维和辩才。

苏格拉底在辩论完以后,不忘交代如何善待灵魂。他认为,如果灵魂是不朽的,那么它就要求我们要在所有的时间照料它。“照料灵魂”成为了最重要的人类的利益。不朽的希望就这样被作为一种道德目标来利用灵魂在去到另一个世界的时候,能带去的,只有它受到的教养和训练。对于这种不朽的灵魂,在无形中对于我们形成了一种教养和约束。我们会发自内心的用美德,善和爱来照料它,使之保持纯洁,不被肉体所掌控。我们不妨把人生看做一个照料灵魂的旅途。让自己的心灵接触到美,接触到善,得到超脱于物质富足的精神供养,让它能够纯洁的离开前往另一个世界。当灵魂选择在我们的身体里停留,我们就承担了照料它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照料它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得到教育,成为高尚的人。这个照料的过程是纯粹而充满意义的。

三、以喝下毒酒谢幕

书中写道,克里就对站在旁边的一个男孩子点点头。那孩子跑出来呆了好一会儿,然后带着那个掌管毒药的人进来。那人拿着一杯配制好的毒药。苏格拉底见了他说,唉,我的朋友,你是内行,教我怎么喝。那人说,很简单,把毒药喝下去,你就满地走,直走到你腿里觉得重了,你就躺下,毒性自己会发作。那人说着就把杯子交给苏格拉底。他接过杯子,非常安详,手也不抖,脸色也不变。

这时候,他已经冷到肚子和大接的地方,他把已经蒙上的脸有露出来说,克里,咱们该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了。

如果说精彩的辩论的全书的高潮,那上面的两段话无疑也是整个事件的另一个高潮。当喝毒药的动作完成和话语的结束,就说明这个故事以这样的方式落下帷幕。

对于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句遗言,有人认为是服毒后的一句呓语,但杨绛先生采用的是世界认为最普遍合理的解释,即苏格拉底不愿疏忽当时希腊人的传统信仰,同时又表示他从此解脱了一切人间疾苦。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视死如归,对哲学无比信仰的形象相呼应。

漫长的对话篇结束了,苏格拉底用理论和自己的实践,践行了灵魂永存不朽的观点。有人说,要想哲学入门,必须看着本书。然而这本深奥而难懂的书本,我看第一遍的时候确实一头雾水。后来掌握了一定的看书技巧,并做好笔记,慢慢地,找到阅读和学习哲学的感觉。学习哲学让我思考得更多,更深刻。心里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对于了解事物本质的渴望与追求。这是一个经历成熟的过程,然后仅仅拥有哲学知识而不加以实践的话,这些先人挖掘出来的道理最终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毫无意义。所以,我想在悟出一些哲学道理后,好好地、纯粹地照料灵魂。让内心也充满喜悦、和平和爱。

在此,我也对杨绛老先生投以钦佩和赞赏的目光。老先生博学多才,还自许自己是个不够资格,力不从心的译者。如此严谨和低调的做学问态度,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