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本主义视域下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微观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本主义视域下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微观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排除家庭贫困导致学生辍学的可能的基础上,把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纳入人本主义的框架下做微观层面的描述与分析,能够找到导致其辍学的深层次原因,为研究其他农村地区的辍学现象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人本主义;农村初中生;辍学

中图分类号:C9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22-02

一、强调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以它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而著称,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终极发展目标。另一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他认为自我乃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取决于这一自我概念。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二、当地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微观分析

虽然当地官方报出的初中生辍学率的数字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标准的③,但是,对几个村庄的初中生的简单随机调查结果却说明了事实与公布的数据间的巨大差距。100%的学生都说他们班有人辍学,其中初一年级的辍学率最低,平均是2/50,初二为7/50,到了初三,则变成了9/50(前者为辍学人数,后者为班级人数)。另外,随机抽查该镇的几个村庄,发现适龄青少年的初中毕业率均未过半。这说明,当地的辍学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不得不引起重视。虽然该数据无法代表整体,但个案的分析却能带给我们很多普遍性的有益启示。在这样一个紧临城区的经济水平不算低的农村地区,家庭的贫困不会是导致这些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④,这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加以考察。

在对十例初中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其辍学行为微观层面的东西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辍学行为的人本主义研究视角逐渐得以产生。分析的结论也最终产生:当地初中生的辍学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其所进行的学习这项任务或一切与学习有关的环境系统未适应其“自我”,未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结果。

在与这些被访者交谈时几乎每个人口中都多次出现了上学“难受”“太烦”“没意思”几个词,而且能感觉到这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表达。尽管他们出身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身处的教育资源环境等等都无法与城市中的同龄人相比,但是,这些农村孩子也是听着父母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长大的,几乎每个农家孩子都从小就有跳出“农门”走出去的愿望,而跳出农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所以,一般说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轻易做出辍学的举动的。然而,根据之前的调查,几乎所有辍学者都是自愿做出辍学决定的。因此,根据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⑤。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在他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

然而,调查与访谈的结果表明,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未能以适宜的方法来为这些正处在发展个性,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有助于他们潜能的实现和健康的成长。

(一)对学习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学校在学生辍学方面影响的分析

学校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对农村来说只是流于形式。这种真正意义上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是为了让少部分尖子学生“逃出农门”而进行的教育,除了学习和应试,学生在学校得不到任何其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除了一周一次的体育和绝对形式上的美术和音乐课外,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其他的兴趣或展现他们的特长。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强调苦学苦干, 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令学生苦不堪言。适当的压力能激发个人潜能,但超负荷的压力则适得其反。学校本应是一个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重要场所,它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培养出来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真正意义上的有发展性的人。

马斯洛认为,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然而,所有的访谈对象都直言不讳的说他们讨厌学校,“每天早上起床一想到又要去学校心里就一揪,那是一个禁锢人的地方,就像坐牢一样,除了老师硬往脑子里塞东西别的什么事也没有”。⑥

(二)对学习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学生辍学方面影响的分析

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教育方法的失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压抑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引发学生厌学辍学的另一重要原因。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学校,老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而不去管教学的水平、方法和内容是否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和水平,更不用说去发现和促进学生的潜能了;老师往往只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多加关注,给予他们夸奖和鼓励,对那些成绩差或他们认为不守规矩的学生则严加斥责,甚至施以打骂。辍学学生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大多数访谈对象都认为在老师那,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愿望。学习成绩差,老师和同学歧视,讽刺挖苦,冷落、疏远、压制、打击等不公正待遇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自尊心的严重挫伤导致他们对教师及其相关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但他们的不恰当行为又往往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反感。在此情景之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出现危机。在如此恶性循环中这类学生逐渐形成焦虑、自卑、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最终的选择也往往是辍学。

然而,人本主义的倡导者马斯洛恰恰非常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罗杰斯也非常重视无条件积极尊重的重要性,提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个富有实际意义的主张。在教学中,他把这些条件推广应用到师生关系上,认为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潜能,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人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可以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他们的自我实现和学习动机就自然会表现出来。他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认为创造一种感情交融、气氛适宜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人成长的动机。这一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情景下,学生本来就在课程难度与自身能力,个人期望与外在环境间存在着矛盾,教师们不去帮助和引导他们去处理这些困难与矛盾,尽力为其创造适应其需要的良好的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反而以上述的种种不当的方法与态度去对待学生,使这他们感受不到爱,支持,公正,善等等的人的内在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当然这些学生也就被硬硬地推出了校门。

(三)对学习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家长在学生辍学方面影响的分析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尽管大多数被访对象都坦言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辍学和家长有什么关系,是他们自愿选择辍学的,反而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只有一两个人轻微的表达了父母有时在自己的学习问题上会比较严厉,但并不觉得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心理负担。他们的回答充分体现了这些学生的善良与对父母的理解。他们也“觉得对不起父母”,但那种地方真的很让人“难受”,“我想下学,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是可以的,那样我照样可以回报父母”被访人A这么说道。其他被访者也都多少表达出了这种意思。

但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辍学学生的父母或许多多少少都该为自己的孩子负一些责任。毕竟家庭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潜能与兴趣应该及时地被发现与引导,并观察自己孩子的种种变化而及时与之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尽量的为其提供适合其潜能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三、小结

尽管人本主义本身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够严谨,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忽视社会环境对人成长的的影响等的局限,但它的确给了我们一个透视社会问题的新角度。这种分析让我们看到,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要让农村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农村教育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实现。这才是防止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根本。为此,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做更多的研究,把一直提的“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做到实处,在教育结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与理念上彻底体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 [2] 中国网.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99%[EB/OL].www.省略/ .

[3]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标准为不得高于3%,该镇公布的数字为2.7%.

[4]调查结果证实了笔者的预测,在发出去的50分问卷里,没有一例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导致辍学的

[5]马斯洛, 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