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艺术绘画的观念与形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艺术绘画的观念与形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代艺术的讯猛发展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而使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这是艺术走出架上的现实表现,本文主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对当代艺术绘画的观念形式的理解以及通过中国几位画家的风格作品来阐明艺术创作中不可为观念而观念、为形式而形式,主题与风格的相融于矛盾。而应在观念先于形式的前提下,为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去寻找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达到最佳创作表现的研究

关键词:当代艺术;思想观念;形式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00-01

一、当代油画的发展背景

油画诞生和发展于西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油画传入我国有百年历史,到目前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而当代艺术已迅速成为当下艺术的主流发展模式,改变了艺术固有的存在方式以及使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可能性,这是当代艺术走出架上时的现实表现;而这种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将改变我们看待艺术的眼睛,即将任何艺术形式维系在观念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之中。

艺术的形式语言至关重要,它是连接作品和观者的纽带,我们强调画面表现形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可轻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作者的思想观念。具象写实的美术形态是一个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比较完善的体系,它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形式语言的追求。而意象,抽象绘画呢它依赖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观念和形式又起了很大作用。

二、当代油画的研究内容

当下中国油画造型语言对图像元素的关注受传统中国绘画视觉图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而这种关注的本身因是画家的一种自我修养,做为中国画家虽画着西画但也要对中国传统绘画油着深刻的理解,比如懂得“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意蕴。随着人们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当今中国艺术创造者一方面不再满足于对传统语言技法的研究,更多的是把目光盯住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他们也不断从民族传统美术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以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审美角度扬弃了传统画面的图画叙事,他们自由地从各个方面提炼能激发自我敏感的因素,并在个人画面上赋予这些因素的全新的意味。

纵观当代艺术,有很多优秀画家能将思想观念与作品表现形式在自己的创作中很好的结合,用有意味的画面形式去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的思想内涵,将物予以人性化。如著名油画家何多苓的创作,没有西方现代主义后期一些画家的过分玩弄形式语言,在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中沉溺,缺乏内涵的流弊。他始终能热情地关注生活,他的作品《杂花系列》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将人们平时不是很关注的小得微花作为题材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作品。他就很好的把风格,大自然,形式美做了很好的结合。他的风格是企图溶巴洛克式的纪念碑性,抽象主义的超越性,世纪末艺术的神密与优雅与一炉。 又如著名油画家冷军的创作,他曾经画过一些超写实的油画作品,光洁的表面在冷军油画里是引人注目的特征,但这个光滑的特征,只是他所想表现的画面主题的一个“调味品”,一个手段上、媒介上的趣味形式,是为画面主题服务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在制作那种令人迷惑的光滑表面质感的同时,仍在努力为自己的画面注入更多的内容与“意义”,使得自己想诉说的某种哲理、思想观念想法通过自己的画面形象传达出来。综观艺术史,二十世纪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就追求画面的形式。在蒙德里安的画中,以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来表达画家的“自我”,由于表现的含义和对象本身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恐怕要超出造型艺术中视觉度的稳定性而不成其为造型艺术。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在视觉艺术中这就是影响人们欣赏的视觉度的关节点。

而杜尚的作品《泉》的出现,开启了现成品,开启了观念艺术,开启了行为艺术。杜尚的成功不是被聪明机巧成就的,不是被旺盛的创造力成就的,而是一种超然。也有一些画家过多的受西方绘画形式的直接影响,在表达精神内涵而遭受了形式的约束,而且越来越淹没在形式自身的泥潭之中,过分的注重形式是有一定危险的。

三、总结

当前,中国油画的创作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是过分的、片面的强调个性和创作性(以油画为例),当下油画创作的制作性太强,考虑表面和形式的东西太多,画家为个性而个性、为创造而创造、为观念而观念、为形式而形式,这样创作出的作品自然缺乏动人的力量。“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所以我们要融入大自然中要经常去写生。其实,形式感本身也是来自生活的,也只有融人生活才能达到“自然”、“天成”的这种高品味,我认为创作一副优秀的作品必须有意味的形式和绘画的本质以及画家的思想观念充分结合起来来可以达到艺术的真谛。我们的创作也只有在观念先于形式的前提下,为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去寻找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