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上哈尼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文化就像哈尼人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哈尼人的身体中这种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民族习俗和规范,平衡着哈尼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缔造出世人眼中最美的景色——元阳梯田。元阳梯田因地制宜,绵延了整个红河南岸,在茫茫林木的掩映之下,在漫漫云海的环绕之中,构成了神奇瑰丽的景观。
哈尼人的水样生活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即使今天看来仍能令人魂牵梦绕、叹为观止。哈尼族的先民们运用他们智慧创造出了如此恢弘的生命奇迹。直到今天,人们对于哈尼人是如何在劳动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在沟壑纵横的哀牢山开垦出了上千层连片的万亩梯田,仍然充满了好奇。
不过,据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和迁徙故事中记载:古时,哀牢山到处是深山老林,人们以打猎为生,渔集度日,难以存活,天神于心不忍,就派了三个使者到人间分工合作开造梯田。三个使者一个叫罗牢山,与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生态紧密相连。法国人类学家让?欧也纳博士在看过了元阳梯田之后,不禁感慨:“哈尼人的梯田,这才是真正的大地雕塑,你们哈尼人,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虽然非洲、南美和日本也有梯田,但比起元阳梯田只能算是一些小小的田块。
哀牢山的地形复杂、气候环境丰富。随着山势上升形成了立体化的森林植被环境,以及温润的气候条件。山中孕育的小溪和泉水,常年不断、永不枯竭,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元阳梯田的分布从海拔140米的红河谷,依山体等高线延伸至海拔2000米的观音山脚,在努,负责挖出台地;一个叫罗乍,负责修理田埂:一个叫依沙,负责开沟引水。梯田如此这般地就修建成型了,使者完成任务后就回到了天上。从此哈尼族便有了梯田。
“多山”是哀牢山区地理环境的一大特点。在云贵高原约1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面积约占80%以上,其中云南山地最为突出,竟占云南总面积的94%。但是,“多山”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梯田。就像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也是多山的地区,可是那里并未产生,被视为世界遗产的梯田。这就表明,梯田产生于哀这广阔的崇山峻岭间展现着它们雄伟壮丽的景观。几层乃至几千层的梯田在元阳随处可见。除层数多、面积广外,哈尼梯田大部分的坡度都很陡,绝大多数是在25°~45°,有的甚至陡到75°。它们如同细长的银带悬挂在陡峭的山崖上,仿佛风轻轻一吹就会掉到峡谷里去了,这是中外其他梯田所没有的景象。哈尼人世世代代就是在这样险峻的山崖间攀援着这样的天梯劳作的。
哈尼人建造梯田,讲求季节时机。开梯田的最佳时节是每年的冬季至阳春三月,这段时间气候温和、凉爽,宜于劳作,且土质干燥,开挖时,哪里渗水看得清楚,可以即时补漏加固。哈尼族新开梯田一般在数年前已将荒坡辟为台地,在台地上播种数季旱地作物,待水沟挖通,就在台地上开挖梯田:有的荒山因水源情况好,可直接开挖梯田。田埂是用开挖时挖下的大土饼层层垒起,每放一层,用脚踩牢夯实。根据考察,哀牢山中段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是:海拔300~1000米,是燥红土;海拔800~1400米,是砖红壤性土;1000~1800米,是紫色土、石灰山灌丛的石灰(岩)土:海拔2200~2700米,是黄棕壤:海拔3000米以上,是亚高山草甸土。哈尼族居住的半山区,大多属砖红壤性土、紫色土地带,这些土质多为细腻、有粘性的土壤,用来垒砌田埂,不易出现管漏、垮塌的现象。梯田一般从山上往山下开挖,也有从山脚往上逐层开挖的。要使梯田田埂坚固耐用,且不渗漏田水,这就需要开挖时打好基础,不能有丝毫马虎。高山陡峭,田埂较高,有的高达5~6米,且厚实宽大,两人并行毫无问题。田埂每年要彻底铲修一次,为了不让野草滋生、不让老鼠打洞,年积月累,田埂便越见牢固、美观。
如果梯田对于哈尼人来说是像独生子一样宝贵的东西,那么水就是梯田的命脉,是让梯田灵动起来的灵魂。哈尼族人的农田水利,是哈尼族人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独特成果。哈尼族人在每座悬挂着梯田的山腰,都挖出数道水沟,这些水沟像银链一样缠住大山。平时,道道大沟接住了高大山体和森林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漫山遍野的梯田。当雨季来临的时候,漫山流淌的山水顺着水沟流入梯田。元阳县洞浦村,仅有梯田950亩,而盘山而下的水沟竟有22条,其中大沟5条、中沟4条、小沟13条;大沟就是直接水源的沟渠。从高山顺沟而来的泉水,由上而下注入最高层的梯田,高层梯田水满,流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到汇入河谷江河,这样,每块梯田都是沟渠,成为水流上下连接的部分。山水遥遥而来,夹带碎石泥沙。为了防止梯田沙化和堆集碎石,哈尼农人在沟水入田处挖一深坑沉淀沙石,在那里清除石沙十分方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的梯田农业实践中,哈尼族人民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水规。这种水规是根据一般山泉或沟渠的灌溉面积,由这一面积内的农户依各自的梯田数量共同协商,规定其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水槽,水经水槽口流入各家梯田。这种约定俗成、代代不逾的水规为维持梯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梯田的施肥与增加地力的方式十分独特。可以说,是哈尼族梯田农业的独创。哈尼人的梯田是以田为渠、田水长流、长年不息,就像是一种活水粮食种植业。这与内地和平坝的水田农业完全不同,内地一俟田水灌满,即行关田保水,这有利于所施肥料的保持和稻谷用水的保持。而哈尼族的活水种植则是利用高山流水来进行施肥。
在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山高谷深,行走不便,不要说使用汽车、马车、小推车,就是扁担这样的工具也不适用,田间驮运的装载工具就是背箩,如此,要像内地及平坝那样施肥是不可能的。然而,哈尼族却在哀牢山崇山峻岭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施肥方法,这就是利用高山流水把肥料直接运送到田里。一方面,梯田用水来自深山老林,原始森林中的大量腐殖物顺流来到田间:另外,当地民族的牲畜往往野放山林,雨水将人畜粪便冲至沟渠,顺水而来,加上水中固有的养份。因此,哈尼族梯田所用之水有较强的肥力。流水长年淌过梯田,这是一种自然的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