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的艺术品最值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的艺术品最值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然而,数以万计的现当代艺术家中能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者实在廖若星辰。

2011年银行、企业与个人都嚷着缺钱,艺术品市场却别有洞天,表示毫无压力。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春,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地区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继续放大,并在中国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成交额达291.11亿元人民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今年上半年艺术品信托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2011年上半年,艺术品信托产品共发行14款,同比增加了11款,这一数值比2010年全年还多。

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各路游资围攻的对象,但艺术品并非只涨不跌,在经济危机时期,部分艺术品的成交价不及高峰时期的一半,投资现当代艺术品则尤其如此。尽管目前价格相对较低,升值潜力较大,但不同年代的艺术品价格变动路径截然不同,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与其作品的价格并不构成等比例关系,甚至关系甚微。

类基尼系数

劳伦茨曲线是1905年由经济学家马克斯•劳伦茨所提出的表示收入分配的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基尼系数,用以测量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以及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据此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

融艺网根据劳伦茨曲线的计算原理所推出的“安涅丝艺术指数”,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2000年至2010年间不同年代里的衡量艺术家的成交额(类似收入)的分配差异程度的“类基尼系数”。

“类基尼系数”的数据计算样本为2000年至2010年间每年拍卖市场上中国现当代艺术成交总额前三名的拍卖公司,成交价格在人民币10万以上的拍卖作品的拍卖数据。按艺术家的出生年代的不同,将所有艺术家划分为八个群落:出生于1910年代的艺术家(这里包含出生于1910年前的艺术家)、出生于1920年代艺术家依序至出生于1980年代的艺术家。“类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拍卖市场的资金在某一群落的艺术家里的分配均衡的程度。“类基尼系数”越大,也就意味着拍卖市场的资金越集中于此年代艺术家里的少数人。

资金趋势明显

对艺术品而言,资金总是集中在少数的艺术家作品上,“安涅丝艺术指数”依据劳伦茨曲线计算出的艺术品市场“类基尼系数”更验证了这一现象。总体来看,从上世纪初到80年代,各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群落,“类基尼系数”都较大,其中市场资金分配不均衡最明显的为1920年代的艺术家,而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因为其艺术价值还在不断地积累和成长中,市场资金在这些艺术家中的分配相对来说比较均衡。

拍卖市场的资金在20年代的艺术家里分配得极度不平衡。20年代的艺术家里,成交总额最低的92%的艺术家的成交额占所有20年代的艺术家的成交总额不超过5%。20年代的艺术家中,市场资金主要集中在赵无极、群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

同样的情况几乎发生在其它所有年代的艺术家的群落中。市场资金相对来说分配最平衡的是80年代的艺术家,但其“类基尼系数”也达到了0.607的高值。

70年代及80年代的艺术家尚且年轻,他们的艺术作品要被市场认同并追捧尚需要时间的洗礼。市场资金在此“茫然”的状态下,对均价不高的70年代和80年代的艺术家的作品倾向于分散投资。

年代分布集中

1910年代、20年代和60年代的艺术家作品拍卖市场的作品均价远高于其它年代的艺术家作品。

1910年代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这里包含出生于1910年前的艺术家作品)成交均价在2001年远超过其它年代艺术家作品的成交均价,作品的均价在132万,2002年至2005年均价变化不大。直到2006年及2007年迅猛上升并在2007年以近324万的均价位列第二。在金融危机中,10年代的艺术家的成交均价深度下滑,并且对金融危机的反应敏感度大于其它年代的艺术家。以常玉和徐悲鸿为例,从2000年到目前所上拍的作品,平均每幅作品的均价分别达到了1270万元和1149万元人民币。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角度来看,10年代艺术家可谓开天辟地的一代,像常玉、潘玉良、沙耆等人走出国门,把西方的油画艺术带入了中国,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的气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自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艺术。当艺术市场状况好转时,这一群体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市场表现上扬。1910年代艺术家因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已具稳定性,所以比较及时和真实地反应着市场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60年代的艺术家群落。TOP10人物的成交均价在所有艺术家群落中排名第三,60年代均价最高的TOP10人物是刘小东、岳敏君、曾梵志、刘野、严培明、方力钧、冷军等人,其艺术特征为观念艺术。这个群落的艺术家,接受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欧美“现代艺术”的教育,在艺术观念上与欧美的艺术体系更靠近。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1910年代的大师级作品、1920年代的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以及1960年代的观念艺术,是艺术市场上财富的焦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当代艺术,不是一个以美感和技术取胜的艺术,它的价值遵循两点:一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的地位;二是其作品表现是否在全球艺术发展视野层面,对本民族当代社会现状的关怀。

50年代、60年代的艺术家的成长环境相似,整体均价走势也异常类似,甚至成交均价也几乎相等。如2007年,50年代及60年代艺术家的成交均价分别为172万及173万。2010年分别为205万和252万。50年代的艺术家,其中一大部分艺术家作品呈现为写实特征。60年代艺术家作品则表现和观念艺术特征居多。从市场反应来看,他们的市场欢迎度势均力敌。

3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的艺术家表现比较平淡。30年代艺术家在2005年创98万左右的成交记录后,一直未再受到市场的青睐。而70年代及80年代的艺术家尚且年轻,他们的艺术作品要被市场认同并追捧尚需要时间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