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呼啸山庄中的意象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呼啸山庄中的意象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次谈到19世纪的英国文学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这一被人们称为“最奇特小说”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中也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直到现在,学界对于它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息。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他人无可比拟的忧伤、凄惨的情感将读者征服,艾米莉也凭借《呼啸山庄》这一作品成为英国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艾米莉描绘了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热情又冷酷的氛围空间。在本文中笔者尝试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将作者在《呼啸山庄》构建的荒原、画眉山庄、呼啸山庄这三个意象进行解析,以期揭开这部传世之作的神秘面纱。

在《呼啸山庄》整部作品中虽然涉及的主要人物只有五六个,但是它却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感人至深且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其中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也成为了英国文学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主要是在荒原、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这三个场景下进行的,作者对这三个意象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赋予了深刻的含义。笔者认为荒原指的是人们自身的本能、心理的潜意识,是人们灵魂方面的自然存在;画眉山庄代表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超越,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完美世界,是作为人们的追求理想而存在的;呼啸山庄代表的是人们的“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不断冲突斗争,是自我受到压抑而不断挣扎的现实世界。

一、荒原意象世界——艾米莉描述的精神家园

《呼啸山庄》的创作背景是以艾米莉的真实精神生活为基础的,这部作品完全展现了她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相当于艾米莉的内心世界的完美复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艾米莉和《呼啸山庄》是一体的,《呼啸山庄》能够代表艾米莉,艾米莉也能够代表《呼啸山庄》。

艾米莉虽然性格孤僻、外表沉着,但却拥有一颗炽热、充满激情、热爱生活的心,是一个从小就被荒原所哺育的奇女子。在艾米莉的小时候,她就跟随父母来到豪渥斯地区,生活在远离繁华的偏僻旷野之中。不富裕的家庭状况也不能使得她像其他人一样去交际、旅行,只能自己在这寂寞、偏远的旷野之中过着孤单的生活。但是,她却没有因此而失落,反而对她所在的约克郡荒原有着强烈的热爱和迷恋,她把这里当成自己孤单灵魂的归宿。这是因为约克郡荒原上,不仅有着有顽强生命力的石楠,有着自由、纯洁、新鲜的空气,而且在这里大地和天空都是广阔无垠的,可以让艾米莉的狂放不羁的思想任意驰骋而不受约束。艾米莉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来到荒原享受这一切,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够让她忽略现实世界的羁绊,享受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呐喊和呼唤。由此可见,荒原对艾米莉而言,不仅仅是生活寄居的地方,更是她灵魂的家园,只有在这荒原之上,才能够摆脱现实的牢笼,让灵魂的思维在广阔的荒原尽情驰骋。

在小说《呼啸山庄》中,荒原对于男女主人公的意义犹如现实中的约克郡荒原对于艾米莉。荒原作为最重要的意象世界,它既有神秘而沉寂的一面,又有自由而活泼的一面,其中的溪流、石楠,甚至是空气和吹动的风都构成了荒原的特征因素。在这里,广阔无垠的荒原在低沉而寂寥的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为荒凉寂静,但是溪流的潺潺流动,满山的石楠,茁壮成长的小草仿佛在诉说着荒原之上并不缺乏生机与活力。虽然荒原是作为最为野性和原始的存在,但是它却能够代表最为自然、自我的精神境界。就是在荒原这一意象世界中,小说中的主人公性格粗犷且放荡不羁,拒绝一切世俗社会的束缚,自然、不做作地释放着自己的本性,仿佛荒原上自由飘荡的灵魂。他们并不认同人们所推崇的天堂,他们将这寂寥的荒原作为心中灵魂的归属和依靠,男主人希克厉从开始就认定了这一点。比如,从他曾对耐莉说过,即使再给他一千次机会,他也不会用他在呼啸山庄的地位去换取埃德加在画眉山庄所拥有的地位,他早已将灵魂交给了这里。正如凯瑟琳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而逝去后,她的灵魂最终和荒原融为了一体。

二、画眉山庄意象——艾米莉描述的理想世界

在小说《呼啸山庄》中,作为呼啸山庄对比而存在的画眉山庄,仅仅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虚幻的理想世界。我们可以通过艾米莉笔下的希克厉对画眉山庄的描述来略知一二:灯光从窗户上的百叶窗照出来,他们没有将百叶窗关上,就连窗帘也同样如此,站在墙根的我们可以用手扒着窗台透过那半开半闭的窗帘就能看见房间里面。啊!多么漂亮的一个房间啊,不仅地毯是猩红色的,就连那桌椅上的套子也是一样。往上看去,天花板被金边所包围着,中间还吊着许多用银链所装饰的玻璃坠子,这一切都是柔和的蜡烛光线下熠熠生辉、闪闪发光。房间里并没有老林惇和他的太太,只有伊莎贝尔和她的哥哥埃德加占有着这个房间,他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如果是我们拥有这个房间,那岂不是以为到天堂了吗?

在画眉山庄里面的人物形象,虽然缺少生活的灵性和活力,却有着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在这画眉山庄里,“自我”深深地皈依于“超我”。假如黑色代表的是呼啸山庄,那么对于与之相对比的画眉山庄来说,它应该白色的,即是一种虚拟、缥缈而不现实的美好存在。艾米莉对画眉山庄的刻画并不像呼啸山庄一样那么鲜明和丰富,毕竟它对作者来说只是一个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期望罢了。

三、呼啸山庄意象——艾米莉描述的现实世界

在小说《呼啸山庄》中,主要故事情节都是以呼啸山庄这一意象世界展开的,在小说的开始部分,艾米莉就做了形象的描述:希克厉先生所居住的住宅名称就是呼啸山庄,“呼啸”可以看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形容词,指的是在有风暴的日子里,这里的气压极不稳定。确实,这里时不时地会有让你精神兴奋的新鲜空气。在房屋的旁边有几颗小枞树被风吹弯了身子,另一边的荆棘所生长展开的枝条也都是向着一个方向,就像是在乞讨阳光的温暖一般。这样,大概就可以想象得到这北风的威力了吧,还好房子被建筑师盖得结结实实,屋子上的小窗户紧紧地嵌在墙壁里,墙角处还有个光秃秃的石头依靠着。

也就是这里,老欧肖将希克厉捡回了家,融入呼啸山庄这一世界之中,同时也进入了这自我与现实、自我与超我不断冲突的无休止的挣扎之中,在呼啸山庄里,希克厉与凯瑟琳邂逅相爱,最后却又分离。在这里,希克厉不仅享受到了老欧肖慈父般的疼爱和恩宠,同时也经历了来自辛德雷不断地折磨和虐待。在这样的环境下,希克厉并没有变成像林敦那样温文尔雅的文明人,也没有变成如辛德雷一般的文明败类,他并没有改变,希克厉还是希克厉,只是比原来增加了一些仇恨和复仇的欲望,他的自我精神异常强大,任何“超我”的因素诸如武力、关爱、世俗都不能够约束他,改变他。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艾米莉在希克厉身上赋予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精神意识,虽然强横、野蛮,却不失自由和灵性之风。

凯瑟琳与希克厉同处于呼啸山庄之中,但是他们的结局和选择却毫不相同。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十分淘气的凯瑟琳被人们当做是一个又野蛮又爱恶作剧的小女孩,让呼啸山庄没有片刻的安宁,但是凯瑟琳在进入到画眉山庄之后,短短的五个星期之内,她却被改造了。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凯瑟琳在进入画眉山庄五个星期后,到圣诞节的时候,凯瑟琳的脚踝已经完全康复,行为举止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在这段时间里,女主人在看望凯瑟琳的时候尝试着对她进行改造,她欣然地接受了那些可以提高她自尊心的漂亮衣服和阿谀奉承的话语。从此以后,凯瑟琳不再是那个把我们抱得透不过气的野蛮的小女孩,当她从马背上下来时,已经变成了一个端庄文雅的女人,带着一个海狸皮的华贵的帽子,身穿一件骑马服,在走路的时候,需要用手拎着衣服。当凯瑟琳下马时,辛德雷惊奇地喊道:“凯瑟琳,你太美了,我差点认不出你,太像贵妇人了。”显然易见,艾米莉笔下的凯瑟琳已经离自我越来越远,远离了精神上的荒原,被“超我”的因素所影响,最终与希克厉越行越远,加入到“文明”的画眉山庄。

四、结语

根据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现实生活的世界是基于对人潜意识中的“自我”精神压迫之上的,我们在受“超我”因素不断影响和磨合的情况下,需要对于心中的“自我”原始精神进行打压,除掉人潜意识中的最为自然、野蛮、感性、邪恶的部分,将高尚、道德、理性的部分加入到人的意识领域之中。在这种矛盾冲突之下,人的发展过程必定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对道德、理性的意识追求;另一方面又是对“自我”原始的精神解放。

在人的发展历程中,人与人的“自我”渐行渐远,而心中的由那份“自我”而引起的乡愁却被我们放在心的底层。但是,我们不能丧失自我,不能逃脱那怀乡的宿命。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还乡是诗人的天职。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这些诗人中的典型代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够作为经典而永远流传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喆.“心存不满”的客居者——《呼啸山庄》中洛克乌德的性格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02).

[2] 王雅娴.《呼啸山庄》永恒魅力之叙事学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3] 何琼.《呼啸山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1).

[4] 赵密珍.从《呼啸山庄》解读爱米莉·勃朗特的女性情怀[J].小说评论,2011(S2).

[5] 张薇,白念文,吕莹莹.环境、性格、命运——《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漫谈[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12).

[6] 王春晖.环境·性格·命运——《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命运解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

[7] 许立娇.人生自是有情痴——潮剧《彩楼记》与电影《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情感世界与社会文化差异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8] 侯小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作者简介]

周正平(1980—),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工商学院大外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