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整合课本资源,追求开放有活力的语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整合课本资源,追求开放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着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拓。一方面开放语文课本,即把教材的背景资料、作家事迹等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补白”;推荐同题材或者同体裁的文章做到以精读带博读;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发挥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另一方面开放语文课堂,开展“生活语文小文库”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语文,拓展语文生活。

关键词:开发教材;拓展阅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关注。尤其是为了应对层层级级的“调研检测”,往往错误地把语文撕裂成一块块知识的碎片,机械地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严重地违背了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开拓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引领学生沟通书本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习生活的语文,丰富语文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开发教材文本,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与课外丰富的文本资源互通信息,互相呼应,似花与叶、枝与根般的亲密。实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课本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还能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其思辨精神。

1.多方拓展,为学生“补白”

许多优秀课文的背后往往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特殊的生活经历、创作的思想动机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引导学生读一些相关文章创作的背景资料、作家事迹为学生“补白”,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促发学生情感的升华。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一课,巴金老人用简明、平实的语言把他对家乡孩子关心,以及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人生感悟,从容而舒缓地娓娓道来,真挚的感情归于朴实无华的文字。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很难产生共鸣。这时,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去了解巴老的生平简介,了解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和翻译了1300万字的惊人成就。老师问:“你怎样来理解‘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学生通过对拓展资料的阅读、议论,了解了巴老“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的仁者风范。 对文章的感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巴老的敬仰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课文的朗诵和背诵的兴趣就更浓了。

适度地把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人物情感的感悟升华。如《钱学森》一文的教学中,引入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学森的一段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库,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课文是“颁奖词”的注脚和演绎,“颁奖词”则是课文的概括和提升。这段话的引入,既是拓展和链接了课外语文资料,又是对课文主人公一生功绩和成就最具权威性的评价,使课堂更具语文味,在情感上更扣人心弦,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更加深入透彻。

2.多篇比较,给学生“开眼”

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正觉意犹未尽,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有计划地推荐一些同题材或者同体裁的文章使阅读向课外延伸。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又能给予学生写法的感悟,为将来语文素养质的突破打好基础。如笔者教《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就做了大量的阅读准备工作。不仅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了关于红军的时代背景,课后又组织学生阅读了《三人行》《七根火柴》《丰碑》等关于长征题材的文章,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拓展阅读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相同主题的文章在选材上的不同之处。阅读了《七根火柴》,学生心中树起了红军战士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阅读了《三人行》,学生感到了不让一人掉队的同志情谊;阅读了《丰碑》,学生被冻死的军需处长深深震撼……他们有的是红军中身居要位的将领、有的是倔犟年轻的“红小鬼”、有的是普普通通的炊事员……在枪林弹雨中,在饥寒交迫中,他们因为共同的信仰同舟共济、坚强不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又如在教学《石榴》一课后,笔者带着学生阅读了《我爱家乡的杨梅》《校园的梧桐树》等多篇写植物的文章,通过研读,学生初步摸索出描写植物的两种方法:如果很熟悉的植物,可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来写;如果原来不太熟悉,就要按“根、茎、叶、花、果实”的顺序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各部分特点描述出来。

3.多样研读,教学生“学步”

“教”与“学”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构成。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思想的指导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也应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既可以用教师的精细讲解法,也可以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还可以用师生讨论探究法……笔者以为坚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感培养的,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各种方法都值得提倡。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一些阅读方法,才能让他们能够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一组数据了解谈迁精益求精、治学严谨的精神,笔者就采用了“圈、画、批注”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春联》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开展了赏析式阅读,鼓励学生搜集春联,学习春联,了解春联中蕴含的学问,并在课堂上欣赏交流。在学习完《三打白骨精》一课后,笔者与学生重温经典,开展了“童眼看‘西游’”评判性阅读活动,我们围绕猪八戒、唐僧的人物形象展开热烈的讨论……

开放性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促进了整个班级语文学习风气的形成,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师生之间的单向的控制和知识传递,转换成双向交流和对话,受益的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生活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尝试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在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学语文、用语文中,提高语文综合实践素质。

1.学习生活语文,拓展语文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观照生活的兴趣和习惯,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生活语文小文库”语文实践活动。平时要求学生从环境识字,查词典,收集新词汇和网络词汇,收集精美的字谜,收集民间春联,收集城市地名背后的故事等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获取材料,存积在自己的“小文库”中,并适时组织汇报、交流、展示。结合学校生活,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争当小设计师”的活动。激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板报设计,一分钟演讲,春游、秋游计划书,节日班队活动等的策划、编排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2.走进大社会,放眼大视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教学建议(二)”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课标》的建议,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40分钟。社会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资源取之不竭。电视上的“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是传媒奉献给大家的文化盛宴。图书馆、公园、博物馆是开放的大课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十分关注适合学生磨炼语文能力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有我们静静地阅读的身影,部队中有我们好奇的眼睛,报纸上有我们稚嫩的观点……去年南通小记者团应邀来镇江博物馆参观,笔者应《京江晚报》的邀请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做讲解工作。学习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对专业语言进行通俗地改写,实地考察试讲……这其中哪一项离得开语文?每一个培训的环节,都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极佳的实践。实践证明:只有突破语文教学小课堂空间、时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大社会、大空间、大视野,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磨炼。

开放的语文课本,开放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观念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什么?是阅读量的积累;是多姿多彩的内容丰富的语文生活;是学生知识、才干的不断增长;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实践证明,笔者的尝试克服了学生语文实践严重缺失的时弊,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贾贵卿.以学定教 以读为本 以疑启思[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红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