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只有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今天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12-0054-03

党的十报告把实现城乡一体化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中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也是一个城市化过程中的世界性命题。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霍华德与“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出生于伦敦一户商人家庭。青年时移民美国,后来回到伦敦,成为一名议会记录员。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许多社会问题有了独特的思考和认识。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由于缺乏合理的控制与规划,公共卫生、环境污染、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当时伦敦事实上已陷入一种社会抗议和规模性的混乱当中。

霍华德勾画出“田园城市”图景,给当时英国社会和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后来成为名著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第二版时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阐述了人类生活的三种模式:“城市生活”、“乡村生活”和“城市――乡村一体生活”,它们犹如三块磁铁,吸附着人们的生存状态。惟有城乡一体化的生活,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1],而迸发出新的希望与新的文明。霍华德提出:实现全社会美好生活的途径,是打破现有格局,在大都市之外建设自由合作的田园城市和田园城市群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点:

首先,“田园城市”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建设应以人为中心对城市面积、人口布局、居民社区等作出精良规划。城市应体现它应有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和集聚的功能,城市应拥有足够的园林、绿地,以保证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霍华德为他的“田园城市”设立了一个象征性的“水晶宫”,其既是购物中心又是城市花园,距离最远的居民也不超过600码即548米――它不是单纯工程性的或片面技术效率性的,而是着眼于为人性发展和公共交往提供富有生气的公共空间,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公共场所。

其次,“田园城市”的精髓,是城乡一体化。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是一种社会城市,也是一种城市簇群。它以乡村为背景,甚至乡村就是居民优美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步行到田园和农场。城市之间通过市际铁路连接,为人们提供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机会。“田园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今天一些现代城市中的“新城”和“卫星城”只有形式的连接而无本质的耦合,是城市与乡村的完美联姻和快乐结合。

再次,“田园城市”的本质,是规划和推行各项社会改革。土地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问题,它既制约城市发展的空间,又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规模与形态。霍华德认为,城乡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土地租金不同。城市之所以比乡村租金昂贵,是因为大量人口赋予了土地巨大额外价值。霍华德尝试给出一个解决办法,在1898年提出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社会,就要逐渐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消灭土地私有制。“田园城市”构想意在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解决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城市过分集中、乡村加剧衰竭这样一种惯象。

二、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三重审辨

我们今天城市化所经历的路程,有些类似于英国100多年前所走过的道路。在霍华德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城市病”和“乡村病”,也是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田园城市”构想问世已逾100多年,但霍华德开出的解决城市问题的药方,对今天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

审辨一:城乡一体化是一种臆想,还是一种逻辑?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它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城乡一体化作为城镇化的后继结果,事实上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发展整个脉络看,城乡一体化是个漫长过程。

从城市生态上说,城市与乡村不仅应是一个物理的整体,还应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整体。因此城乡一体化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一种逻辑结果,差异在于对这种“逻辑”认知自觉或滞后。

审辨二:城乡一体化是乡村城市化,还是城市乡村化?城乡一体化要实现的是一种内在平衡状态,即城市内部功能的平衡、乡村内部结构的平衡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意味着城市要放慢甚至停下发展的脚步,降低水平去迁就乡村发展,而是要在提高乡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城市和乡村高层次的融合。这种平衡将不降低或破坏,而是有助于城市和乡村的统一与和谐,使其成为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因此城乡一体化既不是单纯的“乡村城市化”,也不是单纯的“城市乡村化”,而应是两者“愉快的结合”。

霍华德指出,把城乡一体化片面理解为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乡村化,都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乡村都“城市化”了,形成一种“城市连绵区”,是很可怕的。用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话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新的城市形式,而是一种“反城市”。反之,如果城市都“乡村化”了,亦是很可怕的,从城市文明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倒退。

审辨三:城乡一体化是一种技术修补,还是一种社会改革?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改革思想,即塑造一种城乡一体的全新社会结构形态,用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通过城市功能的分散而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对人口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有效的转移。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只有伴随以有效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我国正处在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主要任务由解决温饱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只有通过社会体制领域的创新变革,才能优化人的发展境遇,促进思想观念和文化层面的转变提升,并创造良性社会环境,为扩大人们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活动,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在现阶段,中国城乡一体化有这样几层突出的含义:其一,它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二,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城市层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在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需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大胆借鉴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英国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工业革命同步。城市化初期,英国出现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霍华德正是针对这一社会现实,研究构想了“田园城市”的图景。他主张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最终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城市。1899年霍华德组织成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宣传和实践他的主张;1909年“田园城市协会”更名为“田园城市和城镇规划协会”,旨在促进田园城市建设和城镇规划;1941年更名为“城乡规划协会”,并推动了英国《新城法》的出台。1946年至今英国建设了28座新城。尽管在实际操作中,“新城”没有形成霍华德所构想的“田园城市”簇群,但作为一项从大都市疏散人口和扩大就业岗位计划,新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乃至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应吸取英国城市化初期盲目发展、无序增长的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同时借鉴英国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把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作为城乡一体化重要保障。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是通过以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作为实施途径的,它不是对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与变革。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不是把所有的乡村变为城市,实现空间上的“一体化”,而是通过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的统筹实现公民文化、公民心灵、生活习俗、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一体化。由此,中国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态下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创新。

在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三)按照“世界城市”的目标,规划和推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世界城市”是指那些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世界重镇,体现了人类城市文明的高层级形态。理想的“世界城市”必然是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而非城乡分割型的城市。

霍华德构想的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更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城市。而这正是“世界城市”的终极目的。按照“世界城市”建设的标准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不仅要按照“世界城市”的容貌和标准,高水平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要注重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能站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高质量地推进城乡发展进程。

(四)尽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力量。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基于对财政的考量,深入探索了城市的公共财政体制。霍华德从土地问题、城市收入来源、城市财政支出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由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城市偏好、工业偏好,以及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安排,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公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财政制度,尽快建立适度倾斜于农村的税收制度,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投入力度,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把“人”放在城乡发展的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而且提供了人性成长和发展的公共空间。人们生活在“田园城市”可以享受新鲜空气、干净水源,也可以享受与大都市一样的就业、教育、医疗条件,还可以享受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社会福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要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注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软件的建设与发展,更要注重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

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要看新修了多少条路、增加了多少公交,还要看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解决,更要看人的综合素质、公民的幸福指数等是否得到了切实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人是核心,是灵魂。道路宽广、环境优美、设施健全,都是为“人”服务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六)立足于现阶段实际,既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又不延宕发展时机,分阶段、按步骤稳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起步较晚,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一刀切,要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霍华德认为,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树或一个动物,它是有机的,应该在成长的每一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有整体规划,而且要根据社会发展最新状况,形成阶段性推进规划。

此外,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利用后发优势,形成动态追赶、局部超越态势。推进城乡一体化绝不在于数字和指标的“好看”,而在于引导整个社会向着优质城市的方向更好、更快、更科学地发展。需要予以警示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须在谨防急躁冒进的同时,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竞赛。由于城市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推进这项工程必须有前瞻意识,能科学预见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地解决好各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根本处入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系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