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经济新闻社会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经济新闻社会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旧有的经济报道观念已不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以前,各地经济工作中的生产进程、成本变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工作成绩写成新闻报道;而现在,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多,人们对一厂一店一村式的经济报道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比较普遍地关注于经济报道的社会性、群众性和宏观指导意义,以期能在这些报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经营,为他们的发家致富提供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经济报道观念,淡化报道中的工作色彩,扩大采编视野,放眼社会,把目光投向经济生活中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共生地,力求经济新闻社会化,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增强经济报道中的新闻性

目前,许多报纸的经济报道中的突出问题是工作色彩过浓。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的,特别是与狭隘的新闻功利性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报道的宣传功能,在选择报道对象时,往往习惯于从领导角度、从职能部门的工作角度去衡量新闻价值,进而取舍稿件。由于站在工作角度去报道复杂的经济现象,便忽视了经济生活、经济活动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只去报道工作方式、工作进程、工作成效、工作经验等,致使报纸上充满了这样的一些报道:一是工作部署式报道,比如某地出台了什么工作方案,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二是生产进度式报道,这类报道往往从简单的因果关系出发,报道某单位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益或获得了什么结果;三是工作经验类报道,这类报道大多列出一二三四几条来,一条之后加上一段工作过程的叙述和一两个具体的例子。这样一来,便造成经济报道面窄、内容浅而平、可读性差的不良后果。

要消除这些弊端,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按照新闻学的观点,报纸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是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把本应通过传播新闻信息来实现的指导性,变成了用发号施令来代替指导性,严重影响了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社会效益。要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社会效益,我们就要改变从领导工作的角度、业务部门的角度采编新闻的做法,要站在社会的角度、群众的角度来报道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并把要宣传的观点融入新闻事实的载体中,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思辨相交融的丰富信息来实现它的指导性,变“工作进行曲”为“社会大合唱”。

二、放眼社会,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经济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经济新闻作为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也需要形成纵横相交的结构。因此客观现实要求新闻工作者扩展自己的视野,放眼社会,拓宽报道空间,包容各方经济信息,扩大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放眼社会,就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上找新闻。还要努力调整宏观经济现象与微观经济活动的报道比重,用宏观的、联系的眼光,重新审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形势。对国家和当地政府制定的经济方针政策和远景目标规划,对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变化等经济信息应及时分析报道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以引导各地把握时机,调整经济战略,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再次下调之后,《河南农村报》及时进行报道,不仅稳定了广大储户的情绪,使他们对此保持冷静态度,同时也引导乡镇企业等部门抓住大好时机,加大投资力度,拓展经营活动。这样的报道就很受人欢迎,因为它对各界群众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启发。

三、贴近生活,提高经济信息的服务性

经济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豫西某地有麦收之后娘家人瞧闺女的风俗,时兴送两把扇子消夏,十多年间扇子由大蒲扇到洋折扇,再到吊扇、台扇、落地扇,现在还有人送空调。这中间蕴含着许多经济新闻的分量。经济活动的广泛性,要求我们通过一种“折射”的方法,透过社会现象,对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加以报道,以增强经济新闻的群众性。这样一来,经济报道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扩大了读者范围,拉近了编读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报纸服务质量,就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1999年春天,笔者收到一封农村读者的来信,表达了他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困惑。于是,报社领导就策划了大型经济报道《去年洒下伤心泪,今年种什么》,报道得到普遍好评,还被评为1999年度的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回答了农村读者的疑问,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市场、熟悉市场。目前,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和群众性已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经济报道中要密切关注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努力解答他们在经济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释疑解难,以增强经济新闻的针对性、服务性。笔者曾经在《河南农村报》的《帮帮忙》栏目当编辑,这个栏目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可靠、实用的经济信息。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拿到报纸首先要细细浏览分类信息版面,从那里获得他们需要的实用信息。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抨击经济领域内的不良行为和现象,如假种、假药坑农和农民工正当权益被侵犯以及商品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问题。通过报纸的干预,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尽快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