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浪费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对此,该文根据我国内部控制的有关理论以及《会计法》的有关规定,通过深入了解内控的内涵,并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内部控制示范体系。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制度创新 存在问题

1 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

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也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1.2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其中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

1.3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

1.3.1 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另一个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1.3.2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分为粗放型成本控制和集约型成本控制。

1.3.3 风险控制。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及其现状

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部控制的雏形――内部牵制。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的初步形成――以职务分离、帐户核对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第三阶段: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有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

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会计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忽视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2.2 内控机制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

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3 内部控制环境有缺陷

许多学者都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诚然,一个公司没有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是无法良性运转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存在于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会计控制系统的失效。目前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很严重,而作为能够控制公司的大股东或者是内部人在缺乏相应的约束下,更容易出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利于自身利益增长的短期行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形容中国的股市是个大赌场,这很贴切地描述了中国股市的现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抬高股价,不断从股市上获取巨额资金,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中小股东。

2.4 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评价指标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金融监管,有专门的储蓄事后监督、会计稽核、内部审计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金融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如前所述,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等。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没有及时适应监督重心的转移,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下的风险防范措施执行情况如何,不仅在监督手段上,而且在监管人员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

3.1 建立风险测量机制,进行风险评诂

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要建立风险测定机制,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测定风险指标或比例,在业务发生之后,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应对措施,规避或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风险评估就是将流程控制、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形成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再结合企业的资源和运行情况及外部环境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为企业内部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起相应的风险评估反馈机制。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有:

1)利用网络评估手段,重新确定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关键业务流程,加强和完善关键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

2)对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各个流程和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确定这些控制是否能很好地满足和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

3)岗位职责分离的评估,确保在整个流程中存在正确的稽核点和平衡点,对敏感业务交易给出足够的访问权限。

4)评估控制方式是否合理,评估重点是流程控制、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的配置是否合理有序。

3.2 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3.2.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的经营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这样就根据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适合于公司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比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要确定对独立董事人员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确定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

3.2.2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

首先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调整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员市场,建立起相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只有建立起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既享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又能使其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要严格制订考核和实行奖惩制度,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较好的,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2.3 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近几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继内部控制规范,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会计控制等相继出台。他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为企业风险管理构建了组织保障;内部控制实现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具体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内部审计是风险防范的又一道防线,监督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成效。因此,企业应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进行整合,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做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相融合。

3.3 强化监督,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伴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内部控制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规范,但在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明确说明内部控制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其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内部控制评价属于企业内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也被称为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3.3.1 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有监督力量

美国和中国台湾已相应建立了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制度予以评价的做法,我们也应借鉴这一先进经验。注册会计师可结合年度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出具内部控制体系评审报告,有利于监督企业设计、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疏漏,采取补救措施;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年度审计。

3.3.2 健全内控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才能有现实的可运行性和有效性。

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控制体系,对流程的控制做到事前提示、事中监督和事后反映

会计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才能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增强各种信息输出和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可靠性;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经济信息,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才能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强化管理;才能利于审计及其它部门开展工作,确保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各单位经济活动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进行。

会计电算化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在管理中的作用,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才能为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促进企业的发展。

3.5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

3.5.1 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创新,关键是要把企业的财务监控作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效益监控体系,以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作为内部控制的依据,从内部控制的行为主体入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其次,明确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创造主动学习新观念的氛围。

3.5.2 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创新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必须不断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创新,使之不断完善和规范,真正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首先要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其次对因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创新。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其根本动力应当来源于企业自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这种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我国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示范体系,并完善法律法规,以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夏军.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财政监督, 2008(18): 30-31.

[2] 潘敏. 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J]. 上海国资, 2007(1): 66-67.

[3]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 会计研究, 2000(5):2-8.

[4] 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5]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2008.

[6] 财政部等五部委.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