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故乡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故乡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为“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也因为“游子悲其故乡,心怆以伤怀”。文人们对故乡的感悟是浓重而深刻的,他们结合个体生活经验和历史感悟,在生活环境的相对复杂中延伸出对故土的感激,作者更多地停留在文人的文字陈述和事实表象中,以主观感受为基点,很自然地推断出故乡的人文价值,同时也强调了故乡是一种甚于有形媒介所能传递情感的存在,是无形的、文化的存在。

我原想用“乡土情结”作为文章的标题,但最终还是用了这个标题。我觉得“故”有“过去”的意思,“乡”则有“乡土”的意思。故乡是一个承载了过去的一切的地点名词,自然包括了“乡土情结”。

但凡是人,特别是文人,是因为他们有比一般人更细腻的心思,有比一般人更独到的笔触,所以,他们的乡土情结显得比一般人更深更重。

什么都可以使我们想到故乡:故乡的土物,落日、浮云……甚至烛火,都可以使我们随即就联想到故乡。说白了,是这些事物的偶然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引得我们长吁短叹。你看黛玉见到了南方的土物,想到自己小时候倒不太理会,如今看见,倒成了新鲜的物件,不由得眼圈一红;你看崔颢见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景,不禁吟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看见李白一句“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甚是简单,却写尽了本来道不尽的相思,引得读者无限遐想。

趴在地图上,拿放大镜细细寻找,总会找到一个点,那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故乡的人,故乡的一草一木,还有故乡的水。说到“故乡的水”,我突然想到琦君在集子中讲过的:琦君的母亲常对她说:“是哪里生长的人,就该喝哪里的水。”又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国的水土。”初中时我偶然读到了琦君的《春酒》,便深深地喜欢上了琦君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也深深喜欢上了她笔下绚丽的浙江故乡。琦君应该不算一个流浪漂泊之人吧,但她总是不断地在散文中提到故乡,仿佛一切都与故乡有关联,有时会因为某一节日而特意写文章,来纪念故乡。她笔下的故乡,有水有花,有纯朴的乡亲,有勤劳灵巧的母亲,还有各种节日风俗。

不论什么只要带了上“故乡”这一标签,看起来就都是美好的,只可惜当时看起来实在是平常。在外乡人看来,难得的事物,在我们本乡人看来其实很平常。诚如汪国真的《西湖雨》:西湖细雨里/一片苍茫/不见了莺飞草长/苏堤长长/白堤长长/有多少雨滴/就溅起多少幻想/西湖有人笑我/晴也寻常,雨也寻常/如此波光,不尽枉然/唉,最好西湖不是故乡。

流浪在外的人总有一天回到故乡,回到故乡,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恐怕不是。宋之问说得好:“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特别是“近乡情更怯”一句,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因为作者长期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连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回来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来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某个熟人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现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我们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而这句话,也不断地被人们引用。

也有找不到故乡的人。比如弗朗茨・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而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却又对犹太教教义持异议;作为一个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作为一个白领人,他不属于资产阶段;而作为一个资产者的儿子,却又不属于劳动者;作为一个职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可作为一个作家,他既无法完全从事创作,也不珍惜他的作品。他是犹太人,生于布拉格,说的是德语,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犹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成分都混杂于一身,这使他成了一个多重的无归属感的人,成了一个永远的流浪的犹太人,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他在信中写道:“可是他(指卡夫卡自己)没有祖国,因此他什么也不能抛弃,而必须经常想着如何去寻找一个祖国,或者创造一个祖国。”这使得我在阅读他的文字之前,就已经感到他深深的痛。

我不禁想,什么才算是故乡?是地图上的那个点吗?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如果有一天地图上的那个点消失了,难道故乡就没有了吗?

我想故乡是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盛着的吧!就算地图上的那个点消失了,就算我们生活的地方面目全非了,在我们的心里,故乡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