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洪水资源化 从治水到布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洪水资源化 从治水到布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5日,台风菲特登陆。浙沪闽等地迎来一场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暴雨和大暴雨为此,气象部门连续多次发出了暴雨预警。雨情、水情、汛情引起各方的关注。

浙江余姚惨遭重创,降水量达68个西湖。数日后,城区积水基本消退,交通恢复通畅。在整个城市被浸泡在大水中后,人们不得不重新深思:灾后要如何重建水资源系统?

近些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我国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现在公众既关注缺水也关注洪水,防汛抗旱的关系渐成表里。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减害增利,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入海为安”的利弊之辨

洪水资源化一直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话题。

辽宁省供水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邓程林说,洪水资源化的提出意在把生活与防洪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给洪水出路,让洪水为我所用”的治水战略,进一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正像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课题调研组在洪水资源化调研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洪水资源化就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和理念,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转变“入海为安”的思想,统筹防洪减灾和兴利,综合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现论、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利用工程措施,实施洪水有效管理,对洪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努力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维系良好生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有关专家认为,洪水资源化的重点应在北方地区,尤其是水资源紧缺、开发利用程度高的流域,在流域内应重点考虑上中下游洪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流域间考虑洪水资源的调配。我国北方大部分河流的汛期为2个月,汛期来水占全年60%以上。受制于目前的一些防洪要求与规则,汛期大部分水量往往被溢弃,而汛末又无水可蓄,造成人与洪涝、干旱灾害的不

和谐。

通过洪水资源化调度,不仅强调防洪风险,也着重于防范干旱风险,尤其对于北方水库,在一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内能提高水库汛末蓄满率,可有效地缓解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状况,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与经济价值。邓程林特别强调洪水作为水资源的特殊性,“洪水作为水源不具有长期利用的特性,供水保证率低,具有水害、兴利的双重属性,而且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难度、风险比常规水资源要大,甚至会造成灾害,具有超越一般意义水资源的特殊性。开展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要利用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因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水库防洪一旦失事,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水库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一定要开展风险分析,研究防洪风险率的变化情况”。

不单是拦蓄更多的水

本世纪初以来,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渐趋活跃。面对这种形势,水利专家程晓陶指出,要避免洪水资源化走入误区,洪水资源化不单是拦蓄更多的水。

水库拦洪虽然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洪水资源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让水库拦蓄更多的水,因为这样的思路仍然仅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为导向,有可能继续加剧区域间的矛盾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出发,洪水资源化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做好滩区、行蓄洪区以及农田的文章。在以往多年的记忆中,农田被淹是洪水危害人类的典型灾情之一。在新的观念下,需要对此作具体分析。海河流域在1996年8月遭遇洪水过程中,部分蓄滞洪区与农田受淹后地下水得到明显回补,农业反而丰收的事实,证明关键不在于如何确保不淹,而在于如何有效控制受淹的范围、水深与淹没历时,减少淹没损失与不利的影响,同时促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淋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相较于农村,城市水灾问题更为突出。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们对洪水及其环境及生态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起,力图实现“安全确保”的防洪方略,经过30多年的经营,建立起了较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近来也认识到通过防洪工程确保安全既不可能也不经济,防洪观念转变为一定防洪标准下的 “风险选择”策略。在利用洪水方面采取了雨洪(降水形成的洪水)就地消化,洪水资源化利用,在原渠道化的河道上人为造滩、营造湿地、培育水生物种以求形成类似于自然状态的“多自然河川”等措施。

欧洲的洪水资源化管理经验表明:要实现洪水资源化必须改变对洪水的行为:改变径流特征,增加蓄水能力,增加河道的排洪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影响。

洪水源头控制

包括森林恢复在内的洪水源头控制是很吸引人的理念。但是森林恢复及保护有必要进行全年考虑,当土壤处于饱和状态时,来自林地的产流和来自农业的产流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是在干旱的季节,事实证明在干旱季节林地可以明显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并且对生态系统也有保护,专家指出减少径流的不仅是那些树,还包括树下的截渗、填洼和其他阻挡径流形成的东西。

而在日本,稻田被认为是蓄滞洪水的有效手段,其实稻田还有别的好处,例如增加地下水的交换等。长江流域的稻田能提供多大的蓄滞洪水的能力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应该期待的是稻田数量的减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将会把种植转向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例如蔬菜等,那么就会失去相应的蓄水能力。

干旱地能够有效地捕获雨水并且渗透到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中,中国的缺水意味着蒸发力很强,但是地下水的存储却是非常吸引人的。

城市是收集雨水的高效系统,从城市流出的径流往往超过了人们生活饮用所需要的水量,因此,城市源头控制在能收集和利用雨水的城市是非常诱人的选择。

目前其他的一些源头控制方式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发展的不多,在英国22%的土地已经用于城市使用,政府加大开发土地的城市化进程,这对源头控制是不利的。

土地使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土地使用控制是洪水风险管理的常规手段。中国未来的30~50年将持续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所以通过用地控制来减少洪水风险值得研究,我们的问题是:土地规划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用土地规划?

流域一体化管理要求土地规划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利用流域这个整体而不是将洪水减到最小,在实际操作中,有多个目标和约束,如果单从减少洪水风险来考虑土地的使用会引发其他问题,常见的问题是在洪泛区允许什么样的发展。

规划土地的使用比实际实施要容易的多。策略性的规划,通常是主方案,大多数的大城市都有这种规划,但是规划付诸实施可能会不同。用地控制可以认为是一种压力,是来自于发展和阻碍发展的压力,如果来自发展的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某一区域迫切需要某种发展,那么,无论州政府的土地规划是怎样的,这种发展总会发生。不过,土地使用控制有产生腐败的危险,原来的关于该区的土地规划可能会被搁浅。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设立发展吸引因子而不是将某种可能的发展排除在某一区域之外,还不能确信这种方式能否有效控制某一区域的发展,但是对那种常规土地使用规则还是要持悲观态度。

湿地恢复减少洪水风险

通过湿地恢复来减少洪水风险是被广泛推荐的做法。从大的范围来说,平坦的地区更好进行洪水风险管理,这个平坦是从水平和垂直两方面的,这样的区域可能是湿地、湖泊或者是一个滞洪区,实际上,从洪水风险考虑,湿地与湖泊没有多大区别。

大的平坦区域有两个作用:首先,它能够降低洪水流速,主要是由于湿地的阻挡造成的。其次,它能蓄滞部分洪水并且能够潜能地削减任何量级的洪水,湿地只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才可以发挥以上两个功能,常规洪水有可以淹没湿地,但在极端洪水到来之前,这些湿地的存水最好都是排干的,以便能拦截更多的洪水。

任何大的湿地都会如此,在英国,农业用地被用来分滞极端洪水。他们那样做是因为该国的洪水常发生于冬季,这时已经过了庄稼生长的季节,英国的河堤比中欧的要宽的原因也是由于英国洪水一般在作物生长期之后,中欧的洪水一般发生于盛夏,会毁掉很多高杆作物。

洪水资源化,是洪水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考虑的问题包括了“资源化”的目的与实现的手段。洪水资源化,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局部地区的部分人群的利益,而应当是服务于整体的、有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仅是满足局部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则可能使其他地区陷入更大的困境;如果仅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则难以避免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一种思考洪水的观点是考虑人类的脆弱性和人类的适应性的问题。人类可以减少风险挑战或者增加战胜挑战的能力。例如,提供可靠的洪水警报和防洪撤退方案。当思考防洪的策略时,我们不能单方面思考洪水的破坏性,而应该思考多方面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