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理工科大学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可以为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北京交通大学通过跨专业协同、校企协同、本研协同、师生协同、文理协同等方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对总书记“协同创新”理念的生动阐释。

关键词:协同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理工科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大学,在为铁路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跨专业协同,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跨专业协同,不仅有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厚基础、强能力的专业修养,而且使学生通过不同学院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以教育部“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载体,研究与探索建设跨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基地,采取了“厚数博理、学科复合、践实笃行、自主发展—2+2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前两个学年在理学院实施理学基础培养,实行“厚数博理”的课程体系;后两年按学生自主发展的意愿选择学科专业,进入专业学院进行学习。采取这种方式协同培养人才的“思源班”从2005年开始从高考中直接招收一志愿高分和二志愿优秀生,部分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意愿报名、选拔,取得良好的效果。

北京交通大学的“城轨CBTC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脑与神经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装备。在研制过程中,信息与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对创新成果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跨专业协同创新,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需要较宽的知识面,既需要个人的智慧,又需要集体的合作,融会贯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北京交通大学以“知行”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学校将实习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弱化”的现象,实习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向“分散”转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高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先后与企业协同建立了100余个大学生实习基地,以产学研为载体,探索新形势下的“集中”实习模式。在实习实践中,学校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深刻变革,由校内导师带队转变为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转变为实际操作,由动手操作转变为创新设计,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依托教育部,结合“国家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培养方式,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工业流程,参与实际操作。学生的论文选题由过去的单纯理论研究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更为明确。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发现并为企业解决现实难题,实现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情况都非常普遍。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与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在本科阶段,首先对学生进行2年的基本教育,再在第3年由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联合培养的项目,到企业工作。经过半年到1年的工作实践之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北京交通大

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本质上与这种培养方式相近,目的都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毕业后迅速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早日施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本研协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求高校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大学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的需要,必须打破本科、研究生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壁垒。国际上,MIT早在1993年就开始实行“理学士—工程硕士无缝计划”,针对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受到完整的训练。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克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错位”现象,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科阶段构建宽厚的、通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生阶段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产业领域,培养专业才能,增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新型培养模式正在国内逐渐推广。

北京交通大学于2010年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后, 依托项目,结合“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试点,建立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3+1+1+1”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本科生阶段,学生在行业相关特色专业进行2年学科基础教育,从大三起进行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大四开始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指导。校内实践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特色实验室的专题研究和科研展开,校外实践则通过依托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来实现。研究生阶段,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2年研究生阶段的工程硕士培养,其中随导师在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工程项目研究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

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到显著提升。

四、师生协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言,导师制是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和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个别培养的有效模式。对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应从本科起配备导师,使大学生们有机会领略名师、大家的风范,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挑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者、权威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由导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可以引导他们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创造性。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立了集中中科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得主等一批优秀导师,通过指导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实习、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创业成才。导师以强化自主性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主线设计学生的课程群,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毕业志向自主组合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通过师生互动,良师的睿智与思考精神影响着学生,学生的热情与活力也传达给导师,实现双方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共同的升华。北京交通大学通过师生协同的培养方式,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一批信息领域的拔尖人才。

五、文理协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理工类大学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交通大学于1998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设立文学、哲学、历史、伦理、美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优良道德、情操和品行,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实践证明,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兼具的高级人才,更可以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依据、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实现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也是理工类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所在。北京交通大学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点,通过跨专业协同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本研协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师生协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理协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科学精神、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理工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