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职业院校体育课课堂的问题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职业院校体育课课堂的问题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难以避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课堂问题行为更具普遍性。体育课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严重干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易诱发许多类似或其他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课堂纪律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致学生人格的发展。笔者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一、体育课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卑心理较强,上学动机不纯,教育背景相对复杂等特点,基于此,体育课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而且具有―定的特殊性。

一类问题表现为争抢体育器材;不按规定着装-在队伍里交头接耳、擅自离队;拒绝按要求或动作要领做动作,相互追逐、拉扯。吃东西、嚼口香糖;无故缺席、旷课等。另一类问题表现为学生参与竞技类项目或考试时精神高度紧张,过度焦虑;上课精神萎靡,心事重重,注意力不集中,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羞于表现、不参与活动等;以另类行为寻求注意等。

二、学生出现体育课课堂问题行为的生理举和心理学原因

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生理学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探究:

1 身心差异

职业院校学生已过青春发育期,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状态态已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2 性别差异

有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违反课堂纪律,男生问题行为的多动、违纪攻击因子检出率较为突出,女生问题行为的抑郁、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较为突出,说明男生问题行为以外向型、混合型为主,女生问题行为以内向型为主。

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原因:

1 受自卑心理的影响,为吸引注意,获得社交肯定而做出的行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一些自尊心强而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以此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争取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

2 一些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当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厌烦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优秀,也常常做出一些问题行为,来向教师表达自己对于所学内容以及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同学的轻视。

3 长期问题行为习惯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多是中学时受教师冷落,同学漠视,令家长失望的群体,叛逆心理较强,自我意识浓厚,不愿受约束。

三、体育课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 积极探讨职业院校体育课改革的新路,改变以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程序模式化的特点;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破除以言传身教为主、按运动项目进行系统教学的原始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在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权,使学生可以从体育教育中各取所需,从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2 树立全新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快乐体育,强身健体的思想植入学生心中。当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而且力所能及的身体锻炼中感到满足时,无疑将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教师人格,不仅能够很好的处理课堂上的学生问题行为,而且能够积极有效的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给与学生有效的引导。做到让学生亲其师,向其道。

面对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学生来讲。如何认识体育、参与运动,如何面对快节奏工作对身体的要求,都需要体育老师的诱导和培养,如果体育老师不具备博而精的业务知识能力,就达不到理想的体育效果,心理健康是―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稳定的情绪,正常的自我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能力,完整的大格以及合作精神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师自身事业的成功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对于完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在具体实施体育教育的体育课课堂上,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们应该看到,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出现在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于体育教师身上,要有效的应对之,任重道远。体育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不仅是习得―种运动技术或是增强身体素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习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韦有产关于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课堂教学意识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2]李志,张继梅,挫折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引导,黑龙江教育,1998(Z1)。

[3]叶春;体育教学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调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03)。

[4]陈时见,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基础教育研究,1998(06)。

[5]刘丽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教学与管理,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