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放异彩的明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放异彩的明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一个村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所以鼓楼的建造对侗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鼓楼的建造过程进行了研究,对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和鉴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鼓楼:侗族:建造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96-02

1 前言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是侗族的象征。是村寨和族性的标志。鼓楼之所以占据中心位置,乃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空间。鼓楼的神圣性首先在于它风水意义上的特殊性:侗族人建寨时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的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不仅如此它还有着多层的神圣含义。

2 鼓楼概况

当你走进鼓楼,你会发现鼓楼就像一幢空洞的大屋子。除了火塘、板凳、木鼓之外,里面空空的没有任何家具,不作任何私人性的日常用途。平常不用的日子里它就空闲着,人们可以随便的自由进出,而鼓楼的闲置状况恰好表明它同琐细的凡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一个疏离的立场。从礼仪上说,一般是不可轻易使用的,所以鼓楼总是在有特殊事务的时刻才会正式启用。

当一个外来人走进侗寨初见鼓楼时,他会潜意识地把侗族和鼓楼迅速地合成为一个整体,尽管这个意念是模糊而混沌的,可以说他其实已经从这种表象上获得了对鼓楼文化凝聚力和象征力的感悟。

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牛皮长鼓一面(如图1),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例击鼓,如此,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如今,社会秩序安定,长鼓已失去了它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鼓楼仍然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夏天,人们来到鼓楼纳凉聊天。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讲故事。每到节日,男女老幼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

鼓楼在侗乡是非常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鼓楼外型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为木质结构,大都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屋,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另立副柱加横梁竖檐,向四面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形状不一,有的呈四面流水,有的呈六面或八面流水:楼的层数悉为奇数,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不等。高二三丈到四五丈。底层地面,一般宽约二三平方丈,有的围以栏杆,有的空敞。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檐覆盖青瓦,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楼顶多呈伞形,上竖桅杆或垒迭陶瓷“金瓜”、“葫芦”、“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气,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顶盖下层,有的围以木格或累积角形木花,“若蜂窝一样千孔万眼”,“像燕窝一样垒泥点点”。有的还于横梁、四壁或门上彩绘龙凤麒麟,乌兽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美观,栩栩如生。鼓楼外貌,雄伟壮丽,既有宝塔之英姿,又有阁楼之优美,巍峨庄严,蔚为壮观。

1985年6月,《贵州侗族建筑以及风情展览》在北京举行,展出期间及以后,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轰动,专家们一致称赞“鼓楼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建筑园地里的奇葩”。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但是中国建筑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3 鼓楼的建造过程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芷江民族广场鼓楼群工程为木结构,木柱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小青瓦屋面,主鼓楼为15层,高23.96m,四个小鼓楼为7层,高14.46m,圆弧半径19.42m,弧形长廊为2层,主鼓楼及四个小鼓楼一、二层和长廊均可供游人观光及县内少数民族集会和节日庆典活动a整个鼓楼群于2004年5月动工,2005年9月完成。

那么鼓楼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7一般来讲,鼓楼建造要通过以下的工序来完成:

3.1 选材

鼓楼建造的备料,施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团结村寨,凝聚人心的过程。鼓楼用到的建筑材料,最主要是杉木。杉树树身挺拔,四季常绿,生长迅速。杉木纹理通直,材质较轻,易加工、耐腐,是上等的建筑用材。

修建鼓楼所用的小木料,传统中由寨中各家各户捐献,以此表明鼓楼是全村(或全族)人共同修建的。木料成为鼓楼的构件,象征着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人都是鼓楼的一部分。

建造鼓楼的大木料,比如主柱的献料,是有讲究的,按例由本寨(或本族)中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家庭捐献,这种捐献主柱的资格是世袭的。这种风俗要标明的含义是:村寨是由这些老住户发展起来的,他们构成了村寨的主体。

木料中最重要的是屋梁中架在柱子上的粱,因为它承受着屋顶巨大的压力,而且建筑的跨度越大,梁的负重越大。在侗族居住区里,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再选择几十名青壮年作为工匠的帮手,选择的标准,是父母建在、家中没有非正常死亡者。这样的标准,包含着祈求吉样的意思。

在芷江民族广场鼓楼群施工中,主鼓楼4柱杉树均从广西三江县选材,分别从4户农家留做棺材之用的古树经当地政府特批所购,每根杉树费资3万余元,杉树尾径为28-38cm,头径70-80cm,边柱尾径为26―28cm,四个小鼓楼的主柱底径均为30cm。楼条为18×14cm,四面见线。穿枋排枋厚度8cm,宽度22cm。

3.2 选址

建筑选址意为建筑物选择建造的地址。在选址前首先要考虑地质地势、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芷江侗族自治县将鼓楼选址在舞水河畔,芷江龙津风雨桥下游的中心地段,民族广场中,是有独特含义的。

同竖房立屋一样,侗族在建造鼓楼之前,事前一定要先请法师看好地形,找好地基,还要先祭土神、山神、始祖后,方可落基。民间有“一龙二穴三风水”之说,可见风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当重要。地基选好后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备好两头肥猪、几百斤米和酒水,然后方可开始建屋。

最开始的侗寨建造选在侗族地区的田坝中心,山峰腰道路旁,用千年古杉作为它的根基,供登山劳累者歇息:生产季节劳动时把暂时不用的农具、雨具、饮食篓子放置在田坝中心的

巨杉之下,夏乘凉、冬烤火,谈今道古,尽情休息・百越后裔进入农耕时代后,多选择在巨杉之地建寨,随着人口的发展,在选地建寨时难找到既有依山傍水、又有巨杉的如此完成的自然美景,便在建寨时先选定鼓楼定点之地栽一株小杉树,在测定住房的整体布局。而鼓楼,一般都是建在整个村寨的最中心位置,象征着鼓楼的中心地位,也有极少部分的侗寨鼓楼是依山傍水而并非取中心位置。

3.3 基地处理

在建鼓楼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是山地地形的基地处理,主要工作是挖方和填方。如果是干栏式的鼓楼就比较占有优势,因为它可以自如地调整立柱的长短,争取到所需要的底层平面。

3.4 设计

鼓楼的设计工作由工匠完成。经过传统建筑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设计的形式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一栋鼓楼进深多少,内控多高都是有例可循的。基地允许,横梁的材料又好的话,开间可以稍宽一些,反之,只好窄一些:立柱材料好,鼓楼可以盖高一些。

一栋鼓楼,要用多少根柱,多少方等,这些柱、梁、枋现有材料的质量和尺寸,每一根柱、梁、枋用在什么地方,它与相关柱、梁、枋的关系,开榫还是凿眼,榫、眼的尺寸和具置…’。。这一切,工匠都必须把它想清楚,做到了然于胸。

湖南西部侗寨,一般是工匠搞设计,不用纸,也不绘图,他们的设计是在竹片上进行的。芷江鼓楼群施工图的设计也是比较粗况,只标注长、高、宽和层次,具体结点柃木楼条长度开榫尺寸均未作标注,全由工匠定尺凿眼,现场定夺。(图3)因柱、柃、枋尺寸大小不统一,起墨时必借墨凿眼,锯榫才能做到榫槽与柱边缘相吻合。

3.5 木料加工

木料加工时鼓楼建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通常由工匠带领他们的徒弟们一起来完成。所有的梁、柱、枋都要凿好眼,锯出榫头,然后分门别类地堆放。要对柱、梁材料进行一次通盘地考虑,选定哪些作中柱,哪些做边柱,等等,然后,将其在未来柱梁中所处的位置~一标明,以备拼装。

3.6 拼装、组装、上梁、加瓦

木料全部加工好之后,就可以拼装屋架,将一排排拼装好的屋架摆放在基地上,等待良辰吉日,进行最后的组装、上梁和加瓦。

组装之前,一般会在基地的一端立一个支架,支架立好之后,帮忙的村民在工匠的指挥下用绳索拉,用棍子顶,将地上躺着的一排排屋架竖立起来,依次靠立在支撑用的支架上。然后,把两排相邻的屋架移到各自的位置上去,就可以安装横梁了,横梁装上去,鼓楼的骨架就独立地站起来了。

拼装与组装的过程,对于工匠的技术水平式严峻的考验。所有榫眼、掸头的位置和尺寸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对不上号,拼装的顺序也不能搞错,错了就得拆开重来,那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

这里要说到的是。独柱鼓楼的建造,是采用十字架形凿榫穿仿,层层加瓦,四面倒水,高至五七层不等。传统鼓楼的建造都是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芷江民族广场鼓楼群使用的小青瓦长17cm,宽18cm,上厚1.2cm,下厚1.0cm。整个建筑物无任何部位使用过金属件连接。

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3.7 放鼓

鼓楼基本修建好之后,在鼓楼中放鼓。我们可以看到鼓楼内一般会有梯子附着在大木柱上,遇到紧急情况时,便派人登上楼顶的小阁,敲打皮鼓,向全寨报警。

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

4 结束语

传统的建筑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和淘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侗族在审美上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民族,现存的鼓楼必是进过历史检验,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审美习惯的产物。至今,还是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也可以说这正是侗族鼓楼建筑的真正风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