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汤原新城辽墓调查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汤原新城辽墓调查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9年春,汤原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下乡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发现一座已被破坏的古墓葬(编号M1),并追缴回部分出土遗物。现将这次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该墓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振兴乡新城村南侧,东距松花江4.5公里,西南距古城村3公里,东北距民主村3.5公里(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47°08′,东经130°43′,海拔高度为75米。现地表面已开辟成为耕地。

二、墓葬形制

墓葬为土坑竖穴,无葬具。方向92°,墓坑长1.8米,宽0.8米,墓底距地表深约1.3米。墓主人头东足西,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因发现时已被破坏,故随葬器物已不知原位置。

三、出土遗物

该墓葬出土随葬品49件,分为陶器、铜器与铁器。

1.陶器

瓜棱壶 1件。标本M1∶1,泥质灰陶,陶质细腻,轮制。喇叭口,长颈,鼓腹,平底。唇颈间饰两道凸弦纹,在颈、肩结合处有两道平行凹弦纹,肩腹间也有一道凹弦纹,自肩部起饰9道竖条弧纹,似瓜棱。通高24.8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8.7厘米(图二,1)。

2.铜器

铜饰件 2件。标本M1∶2,呈桃形,上端有圆形穿孔,中心位置为十字形镂孔,在十字形镂孔四周各有三条长度不等的长条形镂孔,略有弧曲,均对称排列。饰件一面光滑,另一面均匀布满突出的圆点。据了解,此物发现于墓主人腰部附近,应为佩饰品。长9.1厘米,宽7.3厘米(图二,2)。标本M1∶3,圆形,均匀排列22个大小不等的圆形镂孔,直径7.2厘米(图二,3)。

铜铃 5件,分两型。

A型 4件,大致呈三角形,在三角形底部相邻的两个角上,各有一个球形铜铃,铜铃的三条棱上饰有凸弦纹,棱的上部中间有一个系绳用的小圆孔。M1∶4,高6.6厘米,宽6.8厘米,重40.65克(图二,4)。

B型 1件。标本M1∶8,铃身部分残缺,高2.1厘米,最宽1.1厘米(图二,5)。

铜镯 2件。形制大小一致,均由截面呈椭圆形的铜丝弯曲而成。

铜珠 16枚,分两型。

A型 12枚,形制一样,尺寸相近。中空,呈球形。标本M1∶9,高 1.7厘米,最大口径 1.1厘米。

B型 4枚,形制一样,尺寸相近。中空,六棱形。标本M1∶21,高1.6 厘米,最大口径1.2 厘米。

3.铁器

马镫 1件。标本M1∶25,柄呈长方形,下部有一长方形横穿,镫体上部圆弧,踏部较宽,四角呈弧形,并有水波纹和圆孔两种镂孔,均对称分布。高18.8厘米,宽14.5厘米。踏部长10.1厘米,宽6.7厘米(图二,6)。

铁镞 14件。均锻制。以镞尖形制可分两型。

A型 5件。扁弧状镞尖,镞身呈四棱柱形,圆锥铤。标本M1∶26, 通长12.1厘米,镞身长8.9厘米,铤长3.2厘米(图三,1)。

B型 9件。平铲状镞尖,根据镞身与铤的分界又可分两型。

Ba型 8件。标本M1∶31,镞身与铤结合处凸起呈箍状,分界明显。通长9.2厘米,镞身长4.8厘米,铤长4.4厘米(图三,2)。

Bb型 1件。标本M1∶39,镞身与铤无明显分界。通长13.5厘米(图三,3)。

铁削 8件。标本M1∶40,锻制,身与柄处内弧。通长13.5厘米,宽1.4厘米,柄长5.1厘米(图三,4)。

四、结 语

墓葬出土的瓜棱壶,与绥滨三号墓[1]、绥滨农场九团十二连墓地[2]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仿,铜铃与绥滨县二九农场一队遗址[3]采集的小铜铃形制基本一致,马镫与赤峰大营子辽墓[4]、辽宁北票白家窝铺辽代墓[5]所出的马镫相似。就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辽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多含马具和兵器,而新城辽墓不但出土有马镫,还有较多数量的铁镞和铁削,为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

该墓出土的瓜棱壶颇具特色,“瓜棱器是在辽代盛行的一种器物,此种风格的陶器,当是辽代契丹统治五国部地区的产物”[6]。另外结合本地区情况,辽代五国部[7]之一的盆奴里国,即在汤原县境内。由此表明该墓葬的文化性质应属辽代五国部文化。

新城辽墓的发现,丰富了佳木斯地区辽代五国部的实物资料和信息,对于了解辽代五国部文化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意义。

[1]于志耿,魏国忠:《绥滨三号辽代女真墓群清理与五国部文化探索》,《考古与文物》1984年2期。

[2] 邹继和:《绥滨农场九团十二连墓地出土及征集的几件陶器》,《北方文物》2006年2期。

[3]谭炜:《黑龙江省绥滨县二九农场一队古遗址调查》,《北方文物》2011年1期。

[4]郑绍宗:《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

[5]陈金梅:《辽宁北票白家窝铺辽代墓葬》,《北方文物》2008年4期。

[6]杨海鹏:《辽五国部族属探微》,为2010年9月辽金史年会提交的论文。

[7]公元10世纪,辽代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沿岸设置了五个部落,称其为五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