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贵州省近几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对农民的增收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贵州乡村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促进贵州乡村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through develops the village traveling in recent years, promoted the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dditionally received to the farmer also plays the very remarkable ro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Guizhou village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s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exists, and proposed that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promote Guizhou village tourism to be quicker, develop well.

关键词:乡村旅游 问题 对策 贵州

key words: Village traveling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Guizhou

作者简介:彭婧(女,1986年9月――):贵州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张遵东(女,1965年7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1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是中国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目前集观光、度假和深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和谐旅游目的地正在悄然形成。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所称赞的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概括起来讲,有三大特点:

第一,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全省土地总面积约17.62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占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

第二,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贵州省的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8种。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

第三,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贵州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贵州地势西部高,向北部、东部和南部逐渐降低,平均海拔1100米。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且以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

贵州乡村旅游的兴起是伴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乡村旅游从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初露头角,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发展。双休日和黄金周休假制度的推行、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中国城乡游”、“中国百姓生活游”、“中国乡村旅游年”、“中国和谐城乡游”、“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等,在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线跨20个省,1万多个村的同时,乡村旅游在贵州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2008年,贵州省接待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900多万人次,全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5.18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1% 。事实上,乡村旅游早已在贵州省展开,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旅游。其中,贵阳市花溪生态农业示范园、安顺黄果树石头寨、遵义市新蒲镇农业观光园、黔西南州共青林场怡心园、贵阳市乌当情人谷―阿栗杨梅园、兴义下伍屯万峰林、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农业旅游区、修文县谷堡乡等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此看出,乡村旅游在贵州省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风光优美,民族风情独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这几乎是到过贵州所有游客的共识,然而贵州旅游状况与西南周边的云南、重庆等省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这与贵州省的旅游资源状况极不协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区和旅游项目的硬件开发,是不得不普遍重视的开发内容,贵州省进行硬件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道路交通设施方面。从公路运输来看,很多乡村的公路等级低、质量差,不少地方公路面窄、陡坡、急弯,使得很多游客不得不放弃旅游的想法;从铁路运输来看,虽有湘黔铁路、渝怀铁路等,但火车站预留的卧辅车票有限,旅游团队无法经过铁路顺利进出;从航空运输来看,有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黎平机场,但机票价格贵、附加费用多且在出行上具有制约性。第二,餐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饭菜不符合游客口味,民寨旅馆饮食条件差、没有洗手间、房间有异味的情况很多;酒店的数量不足,星级酒店少,档次和标准化程度低,接待服务质量差。

2.2民族文化逐步衰退

民族文化是贵州省主要旅游资源和产品品牌,其开发利用是贵州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民族文化正逐步衰退。主要表现在:第一,乡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舞台化和商品化。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一些地道的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和民族歌舞在纯粹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变味走形,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在旅游过程中被不正当地舞台化和商品化。如一些村民生活、展示和演出时上身着民族服装,下身穿西裤、紧身裤或牛仔裤,或全身民族服装却脚穿皮鞋、运动鞋甚至塑料拖鞋等。一些民族村、民俗村的传统民间民俗、庆典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苗王祭神仪式、婚嫁风俗等也不按原有的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是因“旅游需求”随时随地随意地开展,已非民族风情的真实展现。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如傩具、蜡染、织锦等制作也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化批量生产而逐渐走向粗制滥造,从而失去了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第二,在原有的村寨出现很多的现代建筑样式(包括砖瓦、砖混、水泥),显得与传统古朴的村寨和民族建筑极为不对称。如雷山县郎德苗寨的清代居民古建筑群,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著名的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寨上的建筑已受到污染侵袭,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角楼的村寨里。

2.3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管理和服务人员

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如施秉,其旅游企业高、中、低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都是一片空白,持有“总经理资格证”仅4人,持“导游证”的5人,没有一名旅游院校毕业的人员,其他的人员均未参加系统的培训学习。

2.4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混乱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欠缺统一,经营管理者各自为政;经营管理方法思路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出了问题往往没法解决。如贵州黔东南雷公山等景区由建设局风景管理处独立行使管理权;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与保护由文化局、民政局等单位进行管理;雷公山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直接管理;旅游商品由经贸局管理;食品卫生由卫生局管理等。

三、发展贵州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的旅游环境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乡村社区无法承受和处理由于游客过量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乡村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改善交通状况,增强旅游交通服务能力。包括旅游区公路的升级改造和建设,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服务枢纽的改造,出租车、省内公共汽车及通往主要旅游区的长途汽车、旅游专线车和观光巴士的发展、管理;提高旅游区餐馆、饭店饮食卫生条件;提高宾馆的等级,对于民寨旅馆,必需注意其餐饮卫生安全和环境气氛,应对餐馆进行定期卫生质量检查。

3.2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

在贵州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三大主体旅游资源中,原生的民族文化最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而这类资源主要是以人作为基本载体,不同于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省委、省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引导和劝服村民尽可能穿着民族服饰(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应力求着民族服饰),跳本民族舞蹈,崇尚民族习俗,保持民族风格。第二,基本保持原来的旅游民族村等。不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仅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和游览道路进行一些改进;重点村寨实行居民房屋建设的新老分区,在原有村寨附近规划建设新的居民区,让居民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在老居民区新建、改建、整修、装饰的住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要求选择样式、材料,不得采用现代房屋的样式,不得修建砖瓦、水泥建筑。然而,对于这种以人作为基本载体的旅游资源,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就是要少数民族人民继续传承、整理、弘扬其原生的民族文化。

3.3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

人才是贵州省开发和发展最主要的制约性因素,广开渠道吸引、利用区域外的人才资源,无疑是西部大开发的头等大事。贵州省在制定和实施人才政策,规范管理体制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该继续坚持和不断强化的主要是: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掌握日常管理和经营的技能;二是加强接待服务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三是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建立社区参与机制,使农民真正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去、使农民能够成为旅游业的真正受益者。

3.4健全管理体制

要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必须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指导、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制定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二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贵州省经济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其最大优势就是旅游发展结合农村实际,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程度,真正实现了乡村旅游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开发经验的不足,相关制度的欠完善,具体开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叶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博士硕士论坛,2007(10)

[2](英)史蒂芬・佩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

[3]邹统钎,马欣,张昕玲,黄海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政府规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唐召英,阳宁光.论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可持续发展,2007(6)

[5]蔡家成.西部旅游开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