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幽默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11-02
语文课是最富生动的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规范、准确、鲜明,而且要富于生动,幽默谐趣,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那么,什么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达到使人发笑、潜移默化、启迪心智的言语手段。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相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把幽默语言引进语文课堂。下面仅就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等问题加以论述。
一、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氛围,还可以把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浅白,形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愉快。
第二,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能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知识总是更易于学习和记忆。课堂上,学生或者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或者精神过度疲劳,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或走神,此时,教师富于幽默感的语言,常能使学生笑声顿起,活跃思维,从而保持大脑神经的兴奋,减少疲劳,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第三,幽默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其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人接受。”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效果远胜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
第四,幽默语言在教学中还具有教育作用,体现教师和善育人的特点。幽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剂。幽默语言有趣可笑,让人觉得轻松自然,表达意思又委婉含蓄,给人温和友善之感,因此很容易被人所接受。教学语言中的幽默能十分有效地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的方法
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课文,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学生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通常,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转换语体
教师在讲课中有意把不同语言风格的典型用语或是不同行业的专业用语交错使用,这样幽默就会在语体的转换中应运而生。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教师在分析时可以这么说:“在这最尴尬的时刻,皇帝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尽忠职守’,可见他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至死不变。”这里借用“坚守工作岗位,尽忠职守”这个工作领域的用语,用庄严的语调一本正经地“赞美”了皇帝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
(二)巧借熟语
熟语是一种特殊的常用短语和语句的总称,它们具有一般词语所没有的幽默效果。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话是几种常见的类型。不少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话都十分风趣诙谐,谚语如“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歇后语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惯用语如“炒鱿鱼”“碰钉子”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把这些具有幽默感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话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符合教学需要的幽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让学生更好识记这一句中的“假借”一词,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查看注释后小结说:“这两个字都是‘借’的意思,我们只要记住‘假是借,借是借,假借也是借’,这样就不会记错了。”这句俏皮话使学生记忆深刻,让学生在幽默的情调中掌握了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项链》一文时,是这样处理教学难点的。作者批评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但对她又寄予深切的同情。小说在结尾处点出项链是假的,增添小说的讽刺色彩,突出了主人公的悲剧意义。对于这不易为学生所理解的难点,这位教师用编歇后语和让学生对对联的方法来处理。教师先把路瓦栽夫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三个阶段编成歇后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自讨苦吃。”学生听后大笑起来。这样一个自编的歇后语,幽默风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着教师出了上联“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学生对出了下联:“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十载艰辛可怜实可鄙”。
(三)运用修辞创造幽默意境
1.拈连法
拈连,就是当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为了提高表达效果,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是不能用这个词的。譬如在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时候,一位教师讲授“何”字的意思时,告诉学生这是“为什么”的意思,学生识记不是很牢,这位教师就借班上一何姓学生的名字来帮助学生识记,笑着对学生说:“‘何’就是为什么,那我们班上的何某某同学就是‘为什么’某某了,大家记住了吗?”全班同学大笑,该何姓同学也嘿嘿直乐,原来自己的名字这么有意思啊。教师本来是讲解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这里使用拈连法讲到学生姓氏“何”字的用法,造成了幽默诙谐的气氛,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
2.双关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一语双关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诙谐,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练习《鲍鱼之肆》时,先从“鲍鱼”入手讲道:“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它海味所能比拟,历来被称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鲍鱼一口金’之说,价格极其昂贵。”此言使得学生垂涎欲滴。接着教师又说:“可是此文中的鲍鱼,谁知道是什么?说出来你们都不相信,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两者可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后切不可乱说你吃鲍鱼了哦,否则我们还以为你穷到只能吃咸鱼了。”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巧用打比方、语意双关等修辞手法,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幽默诙谐而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同时又给学生以启迪,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引述法
引述法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的道理不容易说得明白、动听,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这种方法叫做引述。教师讲课时可以引述一些幽默故事来说明道理,既能达到幽默的效果,又让道理通俗易懂,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介绍四书五经中的《尚书》时,先讲了一个关于尚书的故事:“有尚书与侍郎共主一部书,二人素不睦。某日,尚书见一匹狗窜入大堂,乃佯问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洞悉尚书用心,乃徐徐答道:‘夫狼与狗之区别在于尾――上竖为狗,下垂为狼。’”以这个幽默的笑话来说明,“尚书”有时指的是作品《尚书》,有时指的是官位,从而得出同一词语可有不同的义项,表达不同的意思的结论,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尚书》有了新的印象。
4.仿拟法
仿拟法,是指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即时创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以造成幽默风趣的效果的方法。例如,中考前的教室里,有的学生正奋力做题,有的学生却睡眼朦胧,正在上课的教师见状停止了讲课,随口呤道:“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教师的语调抑扬顿挫,充满了风趣,学生立即被逗乐了。接着教师又呤道:“僵坐书桌不自哀,尚思中考战题海。”教室里随即笑声一片,大家的朦胧睡意马上被驱散了。这位教师即兴仿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以及南宋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创造了符合当时情境的“诗句”,使批评语言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幽默感。
5.移时法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古代的事物进行现代化描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时法。教师在讲课时,恰当地运用移时法,用现代词语来表述古代的人物、事件或现象,不仅幽默风趣,滑稽可笑,而且有助于表情达意。例如,一位教师教《赤壁之战》,谈及周瑜的年龄要比诸葛亮的年龄大这一情况时说道:“事实上,周瑜比诸葛亮年长六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执掌帅印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的‘待业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这段话引得学生笑了起来,教师将“待业青年”“自学成才”这些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极熟悉的词语,移用到三国时代著名历史人物身上,极富时代感,使人觉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
(四)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幽默因素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本身就很幽默风趣,如鲁迅的小说和散文,汪曾祺的散文、契诃夫及莫泊桑的小说等,都各有各的幽默风格。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开始称她为“豆腐西施”,由此可以想象她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豆腐店因为有了她,生意特别兴旺;后来她被描绘成“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的比喻充满了幽默感。杨二嫂不仅形象发生了变化,为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文中写到她向“我”要那些破烂木器,拿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还拿了狗气杀,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飞也似的跑了。由此可见她变得自私贪小便宜,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落。读者可以在幽默的字里行间了解到辛亥革命后广大农村萧条、破产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于风趣中透露出忧患之感。
综上所述,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彻底丢掉传经布道式的庄严面孔,理直气壮地把幽默请进语文教学课堂,并努力使教学语言更富幽默感,让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深刻旨意。但是,我们也不能夸大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它只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师教学风格之一,与教师的个性有关,教师应凭借各自的特点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盲目模仿,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