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理念】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传世佳作。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特点鲜明,且寓情于景,含蓄复杂。这样一篇课文,文字虽然不多,但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学生要想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也不容易。

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文本解读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采用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解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疏通字词、梳理文脉、赏析景物、揣摩情感、拓展理解等环节,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打通路径,为学习抓住特征写景、寓情于景,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等核心目标的突破,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在教学的组织策略上,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到切实的发展。我们指导学生课前先学教材,带着理解带着需要进入课堂学习。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组内互助,组间竞争,为合作探究建立平台。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质疑、讨论,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生态、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教师点化到位,善于引导,是课堂精彩生成、教学卓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文意,梳理文脉。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和细致描摹的写法。

3.体会寓情于景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写景和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诗意导入

播放《山水情》音乐。

导语: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磅礴,水的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心灵世界的声音。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1200年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就觅得这样一处山水胜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小石潭记》,看看他在文章中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色,又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

(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简洁诗意的导语,营造阅读审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愉快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预习交流

1.朗读校正。

导语: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预习课文的第一步任务是什么?(正确朗读课文)。下面就请1―5组同学分别读一段,尽量做到:读准字音,吐字清晰,读准节奏,不读破句。其他同学做评委,看看他们读得准不准,记下读得不准的地方。

关注下列字音: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kān)

参差(cēn cī) 然(yǐ) 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suì)

关注相关断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2.疏通文句。

导语:同学们课前已经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了字词,疏通了文句。请小组进行组内交流,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助,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关注词类活用:掌握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概念和辨析方法。

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如“东张西望”、“不耻下问”、“富国强兵”等教学,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增进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节奏。

【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我们组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指导他们准确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文句,初步理解文意,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预习中的疑难,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彼此启发,尽量解决。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锻炼了他们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也跳出了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文传统教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更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赏景探情

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谁能说说这里的“记”是什么意思?(明确:“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是“记游”,本文是一篇游记)我们学习游记,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游踪,看看作者一路游览,看了写了哪些景物。

1.梳理文脉,看看作者写什么。

导语:作者写小石潭,全文五个自然段,除了第五段交待同游者,其它四段都在记游。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前四段中作者分别写了什么,能不能从每一段中分别找出一个字,用这个字来概括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景物。

明确:第一段:写潭――第二段:写鱼――第三段:写源――第四段:写境。

第一段,学生可能找出“水”“石”“树”,要启发学生从能否概括全段内容的角度去比较遴选。

第三段,学生可能难于选择,可以组织讨论,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本段旨在交待潭水之“源”。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学生解构文本设置一个通道。通过概括每一段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粗知大略,理清脉络,为进一步的鉴赏理解铺好台阶。】

2.赏析文句,体会景物怎么写。

导语:通过以往学习写景的文章,我们已经知道,赏析景物描写,要注意作者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景,用什么写法或者表达技巧来突出这种特点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潭、鱼、源、境的。

第一段――写潭

导语:这一段总的写潭,其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水、石、树蔓)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段,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另选词语概括水、石、树蔓的景物特点,并看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或者写作技巧。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一下,推出代表围绕你们最感兴趣的景物描写展示观点。

明确:潭水――(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比喻)

潭石――整石为潭(翻卷而出成为各种造型也是强调石整)

树蔓――青翠、茂密、风姿绰约

板书:潭――(潭水)清澈、(景色)优美(难点剖析:写石既是交待潭是石潭,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所以,突出的也是“清澈”这一特点)

第二段――写鱼

导语:作者写鱼总共只有两句话,我们看看他依次写了鱼的哪些方面(明确:鱼的数量――鱼的影子――鱼的活动)最能表现鱼的特点的描写是哪里?(鱼的活动)用什么词语可以表现这种特点?

板书:鱼――活泼、欢快

明确: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两句,在写鱼的同时,也从侧面写出潭水清澈到透明的程度。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水尤清冽”句,领悟作者写潭水时正侧结合的表达技巧。

第三段――写源

导语:作者用“潭西南而望”起句,下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是什么?请大家结合上下文揣测分析,试着把“斗折蛇行”一句的主语补出来。(明确:流入潭中的溪流)补出这个主语,“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中,两个“其”字的意思就清楚了。它们都指代这条溪流。这条溪流流入小潭,是潭水的“源”。而溪流的源头,作者说“不可知”,你们知不知道在哪里?(明确:在山的深处)正是因为溪流是从山的深处流出,所以,潭水才有了它的特点――清澈,溪流也有了它形态上的特点――曲折、蜿蜒。

板书:源――曲折、蜿蜒

第四段――写境

导语:作者写小石潭的环境,有些文字是直接描写环境,有些文字是写作者在这个环境中的感受。请大家读一读,相互交流,把这两类文字区分开来。

明确:

写环境――“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写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板书:境――空旷、凄清

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用传神的文字,抓住特点描摹景物,所以,小石潭给我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把这四段课文再读一遍,要把对课文的理解读进去,把潭水、潭鱼这些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扣住特点赏析景物,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借助景物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疏通文章脉络;二、研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抓住特点写景的作用和效果;三、训练学生准确提炼语言概括内容的能力;四、板书展示景物的特点和变化,为下一步揣摩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做好铺垫。】

3.缘景悟情,揣摩作者情感路。

导语:我们学习写景文章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提醒我们,好的景物描写中一定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赋予它某种意蕴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时时留神,注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情绪,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

我们现在就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在对小石潭的描写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家先在课文中找找看,作者有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感情或者感受的词句?(明确:“心乐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种直接说出自己感情的抒情方式,我们称之为――直接抒情。但是,在大作家的笔下,他们更多的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也就是不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它融注到景物里,让读者去体会揣摩,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寓情于景。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寓情于景的句子,并且说说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组长组织组内交流,推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明确:写潭水的清澈、透明,透出“惊喜”之情;写树蔓茂密、飘拂,作者亦心旌摇荡,“陶醉”其间;写小鱼的活泼、欢快,流露出“喜爱”之意;写环境的悄怆、凄清,显示出作者内心的“悲凉”。(根据学生赏析的内容,在板书相应位置补上加引号的词语,并进一步概括成“乐”“悲”两个方面。)

导语:作者在小石潭,看到幽静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奇特的潭石、活泼的鱼儿感到快乐,这种情感我们不难理解。可是,他为什么突然悲从中来,而且这种情绪不可抑制,以至于觉得此地不可久留,要马上离开呢?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谈一谈作者的“悲”是从何而来的。

(估计学生会联系作者此时的处境遭遇,从他改革失败,被贬流放,郁闷忧愤的角度去理解,教师要充分肯定这是“悲”的根源,肯定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去理解作品的做法;但不能止于此,还要引导他们扣住文本分析,找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作者虽然心中有痛,可是,他面对小石潭的美景,本来是很快乐的,后来的“悲”,一定是被潭中某种景物触动了。大家再到课文里找找看,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心底的痛。

(估计学生会关注第四段,要顺势引导他们品味“寂寥无人”语,体会这种空旷、凄清的环境怎样触发了作者的“迁谪意”;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句,体会它们怎样强化了环境空旷、凄清的特点,进而凸显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悲凉心情。)

总结:由上分析,我们看出,景物的特点,不仅是景物本身具有的,更是作者感受和体会到的,它和作者的心境相通,也与作者的遭遇相关。所谓寓情于景,就是把作者的情感融注到景物中,蕴含体现在景物的特点上。所以,我们理解作者的感情,也要牢牢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反复揣摩,深入品味,最终抵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再到文中找找看,除了第四节,还有其它可能引发作者悲情的景物描写吗?

(明确: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水源。)那条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处处显示着,也强调着溪流“曲折”的特点,这使作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其曲折坎坷,与这条溪流何其相似乃尔!

其实,让作者感到与自身遭遇相似的何止是这条溪流。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个小石潭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然后说说你们的发现。

(引导讨论,明确:小石潭水清石奇,景色优美,却被闲抛荒山僻野,无人欣赏;柳宗元志节高尚,才华横溢,却被贬谪蛮荒之地,不受重用。)

大家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触景生情。作者也正是因为对小石潭产生了这样的联想,所以,他的隐痛被触碰,悲凉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有两个难点必须突破。第一,帮助学生体会寓情于景的特点,学会扣住景物特点揣摩分析作者感情。第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的发展逻辑,依据文本,具体深入而非概念化地理解作者“悲”的由来。)

四、拓展理解

导语: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感情由乐转悲,怎么理解他的“悲”?我们从《小石潭记》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悲”,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解释:悲凉?悲哀?悲愤?(明确:悲凉。)作者在孤独寂寞的谪居生活中时时感受着悲凉,但是,他虽然处境悲凉,却志节不改。这一点,我们从他也是谪居永州时写的《江雪》诗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PPT展示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环境孤独至极,(千山、万径、鸟绝、踪灭)险恶至极,(天寒地冻、茫茫雪野)而渔翁凛然无畏,志节不改。(孤舟、独钓)看着柳宗元用以自况的渔翁形象,我们不由对作者充满了敬意,对《小石潭记》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小石潭虽然闲抛荒野,处境孤寂,但是,却明澈如故,美丽依然。她不也是作者的自况吗?

最后,我们把课文有感情地再朗读一遍。注意,要把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把作者寄寓其中的、前后变化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写一段文字,描写校园景物。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清河开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