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课例研究引发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领教师做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我们采取分三步走的战略,那就是感受――接受――享受,即降低课例研究的难度,团队协同作战,走进自己的课堂、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参与课例研究的过程,用研究的目光去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让老师们自觉接受;总结课例研究的成果,转变自身教学行为,让老师们充分享受,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过一年多的课例研究实践与探索,使我对课例研究的模糊认识逐渐清晰了起来,由此也引发了如下认识和思考:
思考一:到底什么是课例研究
认识误区:课例研究就是对一节节生动具体的课进行研究,即“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我的认识:课例研究是研究课堂教学背后的故事,是基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研究;是基于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成长的研究;是基于问题解决实实在在的研究,终极目标是打造师生共赢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我认为,课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提炼出研究主题,经过几轮课的不间断地研究,寻找同一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以同学科教师为研究团队,目的是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组织的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思考二:开展课例研究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认识误区:使听评课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让大家有话可说。
我的认识:我想,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进课堂做行动研究的有效载体,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究中转变教师的工作状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思考三:课堂观察点宜多吗
认识误区:只有把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都考虑进来,才能全面把握课堂。
我的认识:“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只能自乱阵脚。课例研究的主题提倡以小见大,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因此,观察点也不宜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一研究主题下观察点可以紧紧围绕研究问题从观察教师和观察学生两方面同步进行,因为只有学生学得精彩才是教师教得精彩。
思考四:如何使用课堂观察量表
认识误区:课堂观察量表太科学严谨了,教师不易开发,使用现成的量表会好些。
我的认识:课堂观察量表是针对课例研究主题而制定的、方便观察者采集课堂数据的工具,因此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及内容宜简不宜繁,不要让老师产生为难情绪,要便于操作和课后分析。我认为,基层教师使用的观察量表要有别于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老师们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完全具备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的能力和水平。
思考五:课堂观察后的会议是评课吗
认识误区:课后会议就是依据观察量表评议这节课哪里好,哪里还存在问题、怎么改进。
我的认识:我认为课堂观察后的会议不完全是评课,更不是依据量表数据对上课教师的点评。因为整个课例研究从研究主题的提炼到问题解决策略的预设,再到教案的设计都是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课教师是集体意志的实践者,因此不是针对上课教师的点评。
课后会议应该是传统意义上评课的继承与发展,不能完全弃之不顾;而以课堂观察为技术手段的课例研究则是相对科学有效的评课,更加侧重针对制约课堂教学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课后会议需要课堂教学整体评价与课堂观察问题分析的有机整合,在对课堂教学整体定性把握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后者。
课后会议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课堂教学整体观察人(组长或骨干教师)需要对整节课进行全面定性评价,然后上课教师要对研究主题预设策略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阐述,接着观察教师按照各自分工就研究主题解决策略的预设与达成情况就量表进行分析,发现预设与生成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寻找制约问题解决无效策略的改进方法与对策,制定下一步研究主题如何深入开展的措施,课后会议是寻找研究主题有效解决策略的载体,是研究深入推进的基础与依据。
因此,课后会议必须把握好一条主线,那就是紧紧围绕课例研究主题如何解决来进行。
究竟应该怎样有效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呢?谈谈我们的做法。
遵循“小步子,大目标”循序渐进的研究原则,做到以下8个方面的关注:
1. 关注课例研究主题的提炼。(宜小不宜大)如:《低年级随文识字策略研究》、《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操练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 关注团队课例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宜实不宜空)。
3. 关注个人研修时个人经验的完善与思考(个体反思提高)。
4. 关注研究主题与课堂整体教学的关系(观察点面结合)。
5. 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二者兼顾,同步并行)。
6. 关注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推进(宜连不宜断)。
7. 关注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提升(总结提炼升华)。
8. 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成果运用)。
有人说:“不会反思的教师,最多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会反思的教师,就已经是一个研究者了”。立足课堂做研究,我们一定会在静下心来想事,沉下心来做事,凝心聚力共事的学校教学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在思考与反思中稳步前行,引领每位教师经历课例研究的过程,感受理论和经验提升的喜悦,享受自身专业发展的愉悦,体会优质课堂教学的双赢效益,赋予课堂无限的生命活力,因为我们知道成功的道路没有捷径,唯有细心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