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继承与批判克罗齐是与他内在的人生价值息息相关的,由此朱光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这对我们探讨直觉主义在文学上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克罗齐;美学;继承;批判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47-02
克罗齐是继康德、黑格尔之后影响最大的美学家,被韦勒克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曾在国际美学界形成蔚为壮观的克罗齐学派。在中国,通过朱光潜先生的介绍、引用、发挥与克服,对中国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最初来源可以说就是克罗齐庞大的美学体系中的主要观点。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英美期间,先写成了《文艺心理学》初稿,又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谈美》。他自称该书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就是说,《谈美》反映了写作但是还未出版的《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从《谈美》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初身居国外的朱光潜受到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明显影响,其中克罗齐用表现论重新界定文学艺术定义时的“几个重要否定”――“艺术不是哲学、科学或历史”,“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活动”――是朱光潜先生建立自己美学和文学观的重要依据。朱光潜先生的这种美学和文学观点,在当时受到了批评,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克罗齐的表现论观点的影响实在是重要因素之一,朱光潜先生是从“纯”美学的观点谈问题的。1936年其回国后,作为教材使用并已修改公开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出版)情况已有所变化。后来他说:“……在这新添的五年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在《诗论》等著作中,他通过对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心理距离说、利普斯移情说等观点的阐发和中国文学特性的分析,建立了自己的心物统一说观点。他虽然对克罗齐的表现说的认识有变化,却并未放弃对克罗齐的继续探索。1947年他在译完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之后,又撰写了《克罗齐哲学述评》(1948年正中书局出版),使对克罗齐美学理论的翻译与介绍渐趋完整。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所阐发介绍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呼应,所以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长期受到批评;但是他对克罗齐所代表的表现论的翻译与介绍是卓有成效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使我们看到中国的表现主义在“思潮”消退后,表现主义文艺理论却在延续,一种不同于现实主义再现论的文艺观念还有余音回响。朱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20世纪50年代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大讨论中,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思想在他的《美学批判论文集》里的《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由是辩证的》和《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这两篇文章里表现尤其突出。他在《文艺心理学》第十章明确指出:“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感的对象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形象。这一观点被唯物论者指称为唯心主义,于是朱先生找到另一条途径,他把马克思的实践观引入了自己的美学思想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是将这统一放在实践的基础上。可见,当时,朱光潜一方面强调了实践观,试图摆脱克罗齐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实践论美学仍然是建立在心与物的关系上的,只不过是由原来的静态统一转变为动态统一。克罗齐是完全否认客观物质的存在的,他认为精神世界即现实世界,心灵活动包含了全部活动;而我们看即使在朱光潜早期的观点里,他也是承认客观物质的存在的,二人在对物的理解上有着显著的差别。
关于直觉的含义的殊同。在《文艺心理学》里,就美感经验进行分析时,朱光潜对美的定义的基本点仍采用了克罗齐的学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并且说,“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霸占意识的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致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心接物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朱光潜只吸收了克罗齐的基本点即“形象的直觉”,从直觉是形象霎时占满意识,形象的具体新鲜,直觉是心灵活动,这几点,朱先生与克罗齐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不同的:一是他是先认定有外物形象,二是把直觉的形象当成物呈现于心的形象,这样形象的形成就是被动的,而克罗齐强调的是直觉的主动积极的创造,分歧产生了。而且后来朱先生选择了心理学来充实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朱光潜在用布洛的《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和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实例作为立论依据时,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事物之所以变得美,都是因为插入了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物得以越出我们个人的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客观而超然地对待它。
关于传达问题,克罗齐认为艺术就是直觉的意象。至于传达即把意象用某种物理的方式如文字、颜色、声音等媒介显示出来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进行的技术操作过程。艺术在艺术家的心中已经完成了,无须借助外部的事物,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自言自语者。因此,他认为,传达的目的是为了备忘,不是艺术活动。朱光潜先生不仅认为传达需要艺术技巧,对于艺术是一种很重要的活动,而且批判了克罗齐没有认识到艺术家在心里酝酿意象时,是不能离开他所用的特殊媒介或符号的。比如说,想象到一棵竹子,这个意象可以写为诗,也可以作画,还可以雕像,甚至可以表现为音乐舞蹈的节奏。从表面上看,意象是同一的,因为所用的符号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作品。所以克罗齐的直觉与物理的事实是分不开的。而且创造意象受到传达的影响,不仅在媒介,更重要的在心理背景,意象的传达是要受到社会的影响的。如果英国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不是流行的娱乐,莎士比亚也许就不会选择戏剧的形式进行创作。在这里,朱光潜先生从传达的角度,强调了媒介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心理背景的影响,从而强调了文学艺术活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文艺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文艺心理学》里,作为对克罗齐的美学观的系统批判,朱光潜先生非常重视审美价值的作用,朱先生认为这实际上是根本了美丑的分别。
关于艺术的形式论,克罗齐的形式论的基本论断是艺术作为审美事实只是形式:“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而且只是形式。”这个论断是在关于内容和形式的特定意义的前提下产生的,就是说,内容是指未经审美作用阐发的情感或印象,形式指心灵活动和表现。在克罗齐看来,艺术是心灵赋予内容于形式,内容没有获得形式之前,不是艺术。表现成功后,内容就融化在形式中。克罗齐在《美学纲要》里说:“只要是内容必须有形式,形式必须充满内容,承认情感是有意象的情感,意象是可以感觉到的意象;那么我们到底把艺术表达为内容
还是表达为形式就无所谓了,或者最多也只是个术语恰当与否的问题。”朱光潜在《克罗齐哲学述评》中介绍了克罗齐的形式论,表示赞同,他以王维的《鹿柴》诗为例子来说明。后来,先生看到克罗齐把形式等同赋予形式的活动,认为形式是唯一的,永远不变的,而否定了克罗齐的形式论。克罗齐提出艺术的整一性的观点,朱光潜接受了。
如果说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还没有彻底清算克罗齐的直觉说,那么后来的《克罗齐哲学述评》,从整体上对克罗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这对我们深入了解克罗齐的思想和明白朱光潜对这一思想的态度是很有意义的。朱光潜从克罗齐唯心主义思想的来源,对维柯、康德与黑格尔的继承与修正;美学中的直觉的含义,艺术的独立性,关于艺术的重要否定以及关于克罗齐的物质的定义,艺术的传达问题等多方面对克罗齐的思想作了批判,其间,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敢于自我批评,丢弃原先的一些不完善的观点,进行了改正。这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克罗齐美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谈到西方美学的时候,克罗齐美学是重要一环。像中国的朱光潜、朱立元、周来样、曾繁仁等著名的美学家都曾阐述过,对克罗齐美学思想中的合理与片面的部分给予了探讨与发掘。
可以看到,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克罗齐的丰富的美学思想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美学资料,朱先生结合中国的现实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朱光潜美学思想,推动了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朱先生的介绍与发展下,又激起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建东.直觉说和困惑――朱光潜对克罗齐的美学批判[J].河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6).
[2]王攸欣.论克罗齐对朱光潜思维方式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4).
[3]王攸欣.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观念的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1997,(1).
[4]刘向信.直觉、距离与审美创造――克罗齐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J].齐鲁学刊,2003,(2).
[5]朱光潜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8-346.
[6]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