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立足于全国百强县——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探究其典型做法,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新茌平,奋力赶超跨入全国五十强”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人才强县 战略实践

一、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经验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一无能源秉赋,二无沿海优势,三无较多历史积累,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527位。但是到了2011年,已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至91位。总结茌平县由“欠发达”到“百强县”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负责任、敢担当,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第一,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进行奖励。第二,除支柱企业每年吸纳有一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外,每年有序开展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村官等就业安置招考工作。第三,建立柔性人才机制,对外来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十大优惠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全县与98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2位院士、30多位高工、160多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与茌平“结亲”, 组建了信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齐鲁、华鲁、金号等3家省级科研开发中心。

2.多种形式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就是积聚财富,就是培育发展后劲。第一,建立人才库,累计推荐企业管理人才80多人。第二,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问题是企业家的竞争。县财政每年都安排培训专项经费近30万元,启动“百名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并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培训机制。第三,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班次设置规范,完成科级以下党政干部轮训任务。第四,建立技能培训网络,实施乡土人才“绿色证书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使1932位农民获得了各类“绿色证书”。

3.盘活人才资源,投身全县经济建设。第一,大胆使用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在一线发现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对人岗不适等问题予以及时纠正。第二,以“双赢共利、风险共担”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目前,全县330名科技特派员与452个村结成了科技服务对子,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2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7个,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2个,引进新品种39个,带动农户5.5万户,人均增收883元。

目前,茌平县各类人才共计2289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1%,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占有率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人才强县”战略实践未来发展的建议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才。第一,进一步优化环境,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吸引人才。茌平县要真正吸引人才的关键就是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第二,在大中专毕业生招考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在招考前征求人才需求计划,尽可能挖掘岗位需求潜力;(2)对于愿意来茌平工作的,或我县急需、紧缺的人才,可逐步放宽地域限制条件;(3)可设定专业限制条件,或增设面试环节,力争把最合适的人吸纳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4)及时招聘信息,使人才招聘工作常态化。第三,抓住国家鼓励人才下基层的机遇,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形式吸引高级人才。第四,探索更加开放、更加适宜的柔性人才管理原则,利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较快地培养起本土的人才队伍。

2.以更人性化的方式留才。第一,进一步有序开展全县人才库建设,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以探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坚持县财政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办法,逐步给予高级人才健康查体、住房补贴、生活津贴、带薪休假等优惠政策。第三,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可持续地推进薪酬正常增长机制,并严格监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保障政策。第四,突出茌平县人文特点,加快城市化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舒适的宜居生活环境。第五,重视感情留人的作用。一个团结向上、和睦融洽、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更能让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以更科学的方法用才。第一,坚持以制度管人,避免人才管理的主观随意性。第二,打破单位属性、单位体制限制,理顺人才交流规则,重视各类人才正常的、合理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实效为根本,丰富培训内容,在短期培训、轮训的基础上开展长期定时培训、长期定量培训,不断更新各类人才的技能和观念。第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全县全民学习的热潮,以实地参观、动手操作、现场演示等方式送知识进工厂、进田间地头,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相结合,努力提高全县人才整体素质。第五,以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茌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准绳,构筑干事创业的平台,放宽行业准入政策,提高各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不能因人设定服务标准,不能因人设定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