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双解通圣散治疗高热的机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双解通圣散治疗高热的机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双解通圣散;发热;攻下;解表

双解通圣散源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为治疗外科病胃火实热之“唇风”创立,药物组成为:大黄、连翘、桔梗、荆芥、栀子、黄芩、黄连、川芎、白芷、甘草等。高鹏翔教授禀承金代医家张从正攻下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及家传治疗急症的经验积累,全心研究,大胆探索,古方新用,用治外科病症的方药转化成治内科发热,并取得卓著疗效。现将高教授的思路和经验,兹以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从中受到启发。

高教授多年潜心钻研《内经》、《伤寒杂辨论》经旨,并在《内经》“刺与污虽久,犹可拔而雪,结与闭虽久,犹可解而诀” 启示下:认为疾病的形成、转归、预后都系于邪气的进退,故驱邪为治病的第一要务,与金代医家张从正的“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但高教授并不拘泥古代医家,扬长避短,根据患者的体质及兼症,也善用补益之药,使得临床疗效尤为显著。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尽管西药抗生素对细菌性发热有很好的效果,但对于病毒性发热、不明原因的发热疗效有限。高教授在整理、统计多年的发热患者发现,春、秋两季为不明原因发热的多发期,根据中医病因学他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六气的变化超过一定规律和限度演变为“六淫”而发病。春秋分别以风、燥之邪为主,易中脏腑,变化多端。究其两季人的生理特点:腠理松疏,病邪易入,直中脏腑。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多数没有典型的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舌红苔薄,脉浮之表证,即使有,多为前驱症状,患者仅以发热为主症,实验室各项相关检查无异常,运用多种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无效果。高教授在分析运气、病因、生理的基础上,从病邪的入侵途径入手,认为病邪以直中脏腑为主,兼有从肺卫而入。直中脏腑者,热势陡然升高,居高不下,甚至用退热药效果不佳;而从肺卫入者,失治或误治,病邪循经入里而至深,体温虽高,但热势表浅而缓,退热药效果明显。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往往两种途径同时存在,却仅表现出直中脏腑的一面,这是临床医生常常忽视的。究其病位,临床上许多医生多从肺脏着手,只知表象未从深究,高教授认为外邪直中脏腑时,首先是脾胃,但患者很少表现胃肠道的症状,是因为脾胃为升降之枢,邪犯中焦,必然使之升降失常,导致清阳不能透达上窍,浊阴不能清出下窍,蕴结成热,故病因最终均为火热之邪,病位在脾胃,病性为实证,若有慢性病的患者,也可表现虚实夹杂,从治法看,就是要从里外两方面顿挫病邪。其一攻下法,“其下者引而竭之”,迫脾胃火热之邪外出,釜底抽薪;其二解表法,宣散外邪,邪随汗出。双解通圣散原是治疗脾胃火热型“唇风”外科病症,其组方原则恰与高教授分析的不明原因发热病机如出一辙,原方组方严谨,主次分明。其用药分析如下:大剂量大黄为君药,直入脾胃经,通腑散结,迫邪外出,兼清热泻火,同时除五脏六腑积滞之功,连翘、桔梗、荆芥为臣药,三味协力,直达肺卫,宣肺肃降,使邪气溃败,随汗而出,表里之邪通过汗、下之法基本殆尽,但病邪在转变过程中,余邪留滞经络,体内阳气仍盛,故用黄连、黄柏、栀子为佐药,兼治经络火热之邪,体内阳邪亢胜,易动气动血。为了保持气血的通畅,方中以川芎、僵虫为引经药,调和气血,利于驱邪外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药力专攻,各路兼顾。曾用此方救治不明原因发热无数,取得很好疗效。现举一例如下:刘某,男,发热3余月,每天下午体温38℃~39.5℃。胸部正侧位示:肺纹理增粗,其他检查无异常。用多种抗生素、抗病毒及激素无效,静脉滴注清开灵、双黄连仍不验。来时症见:午后发热,面色潮红,脘痞纳呆,舌质红苔黄,脉数,予以大黄25 g、连翘15 g、桔梗10 g、荆芥15 g、栀子15 g、黄柏10 g、黄连5 g、川芎5 g、白芷10 g、甘草5 g,煎水频服,日便行数次,身湿微汗,四付热势尽退,回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