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感于“郎”烟四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感于“郎”烟四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进行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大获成功之后,各地掀起了学习杜郎口经验的热潮,而后又大多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解读杜郎口成功秘诀的角度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并阐述真正的学习借鉴之道。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10+35”模式、教师业务论坛等具有“原始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征的教学改革措施逐步得以完善,最终形成了“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一个又一个不断超越历史的成绩的取得,使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后,学习和推广杜郎口教学经验的热潮此起彼伏,可谓“郎”烟四起。然而,时隔几年之后,比较普遍的现状是:真经犹在海角天涯,学习不是成为记忆,便是停留在学习的口号之中。这成了于教育有心如我者不能不面对,也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反思之一:“郎”烟四起之后,为何又大多销声匿迹?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我想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种心态,即仍然摆脱不了急功近利和长官意志。在教育面临多种困境的今天,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神话像一剂“强心针”,的确让许多在黑暗中艰难前进的教育工作者突然眼前一亮,以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所谓的学习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变了味,这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历经诸多教育艰难意冷心灰之后仿佛又见希望的绝境逢生般的悸动。风起云涌的学习热潮与其说是行动上的跟风,不如说是精神上的顶礼膜拜。

中国教育有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喜欢打造特色,然后推广特色,再到后来,原先的特色似乎也就不能再称其为特色了。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要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一旦离开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就难免异化。正所谓:南橘北枳。所以,学习杜郎口中学,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和抄袭,任何想要复制杜郎口中学教育神话的思维都不是理性的,大概也经不起教育实践的考量。即便是马克思主义也要“本土化”才能造就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是吗?

反思之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神话?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杜郎口中学也像其他千千万万所农村初中学校一样,办学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多年的办学面临的只是弃之可惜的鸡肋勉强支撑的局面。如果不是本着教育者的天地良心,为满足一批又一批求知的学生而艰难维持的话,杜郎口中学的命运大概在崔其升校长到任之前就不得不画上句号了。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否极之后才能泰来。正是由于杜郎口中学的发展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才会有发自肺腑的人心思变。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然,如果仅仅是只有这个内驱力,无人领航,把这些力量凝聚起来,革故鼎新,大概也不可能成就杜郎口中学后来居上的历史跳跃。幸运的是,崔其升校长到来之后,切准了杜郎口中学发展之脉:那就是索性不管升学率,潜心搞课堂教学改革。在崔其升校长的带领下,全校上下一气,心无旁笃,终于为杜郎口中学打通了“任督二脉”,成功打造出了教育界的一段绝世传奇。

反思之三:要不要学习杜郎口中学?向杜郎口中学学习什么?

既然如此,那究竟还要不要学习杜郎口中学?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发展历史性的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向杜郎口中学学习,关键是应该学习什么?

浮于表面的学习势必徒劳无功,注定失败。事实上,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也有许多值得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地方。那么究竟应该向杜郎口中学学习什么呢?第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育人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这是我们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应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二,持之以恒,潜心课改的毅力和精神。记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谈论教改时说过:“教育千万别来回折腾,我们千万不要在模式上盲从,在术语上翻新花样,这不是真正的课改,也有违课改的本来目的。”话语朴实诚挚,又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从来都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一统天下的模式,因此,杜郎口中学模式也不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所以学习、交流、探索,甚至质疑、争论也不会间断,对于杜郎口中学现象有不同的声音,这些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它可以帮助其不断完善。比这一点还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学习之道在于获取真正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杜郎口中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其坚持课改的勇气和不断反思锐意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崔其升,谢金国.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马月琴.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