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六书:汉字的造字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六书:汉字的造字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今天一直被中国人使用。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

那么古人又是怎样造出这么多的汉字的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造字法的问题。一般认为汉字的造字法共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后来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之后人们基本沿用这种说法。一般而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是真正的“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并不能产生新型构造的汉字,所以也被称为“用字之法”。

其中转注的现象较为特殊。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就是说“考”“老”是属于一个部首,而且两字意思相同,是一对转注字。有人认为转注文字可能是在不同时间空间造出的“语根相同,语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因为二者都已经普遍使用,很难取消,就用转相注释的方法来沟通这些文字。转注现象对汉字的造字过程影响较小,相对而言下面五种造字法的意义更为重大。

图画一样的象形字

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说象形字,是仿照事物的形状刻画而成的。例如,“山”字在古作,“日”字写作,“鸟”字写作。看到这些字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就能从字形上猜出它们的意思。

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里面还有一种是埃及象形文字,虽然早已废弃,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刻有这些文字的残石留下来,这种文字也是很有意思的,例如里面有这样的字、、,其意义分别是猫头鹰、手、狮子。我相信,如果把甲古文中的字拿给一个16世纪的英国人看,他也能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同样,把古埃及文字中的 拿给我们看,我们也知道这个字指 “手”。这就是象形字在传播和认知方面的独特之处,它的简单明了能让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的人们看字形就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

但是为什么我们从现在的汉字形体中看不出它表示的意思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根据象形字用其形体描摹事物的特点,就决定了象形字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在所见常用字典和常用字里,象形字所占比例极小。《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占不到4%。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但象形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是汉字中最原始的部分,以后造字也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减笔画或者稍作改变而成的,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影子,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等,其“形象”依然存在。

第二,汉字的形体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包括大篆、石鼓文等)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化过程,在此期间,很多象形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下面的这几个例子已看出,一开始的象形字还有画出来的意思,可越到后来就越不“象形”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绘画式的文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指手画脚的指示字

象形字有很多的局限性,就是不能将所有的具体事务和抽象意义用“图画”的方式造成文字。所以很多抽象的意义都是由指事字来承担的。

例如“本末倒置”这个成语。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表示事物的枝节;置:放置。这个成语比喻把主次的位置弄颠倒了。“本”为什么当树根讲?“末”为什么当树梢讲?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的祖先是怎样造出这两个汉字的。如果要表示树木的末梢,我们该如何表示?古人很聪明,他们想,既然已经有了现成的“木”了,那就在上面稍微加个符号指示一下不就行了么。就像上图所示,这样一个符号加一个象形字就能表示出“树梢”这个抽象意义了,这样表示“树梢”的“末”字就造出来了,“本”字的构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把指示符号放到了“木”的根部。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指事”造字是一种用符号和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意义的方法。还有我们常说的俗语:“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喻人才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刀”字是象形字;如果要强调刀尖上那特别锋利的一部分,就在“刀”字的一撇上加一个小小的点,表示刀刃。这个点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起到指示的作用。

还有许多指事字,是单纯用符号表示的,它们的符号性质更强,如表示数目的一、二、三等。

比较特殊的一个例子是“玉”字,它本来是象形字,描摹几片玉被穿在一起的形象。但是,它与国王的“王”非常易混;因此人们在原有的小篆体“玉”字的基础上加一点,以表示与“王”字的区别。

从我们举的这些指事字来看,它们都是独体字,事实也的确如此,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单一的形体,是独体字,因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一个指示符号。用指事的方法造出的汉字很少,因为绝大部分汉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法来表示。具体的实物,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的概念,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呢。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很多字几乎已经看不出是用指事造字法所造出来的了。

善解人意的会意字

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字体结构。象形字是通过描摹表示意义,而很多事物是不能通过这种绘画式的方式来表示的,而指事字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于是古人采用了这样的手法:把表示有关事物的象形字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这就是会意造字法。例如“休”字,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一个人在树下,人在树下干什么呢?我们一般都会想到这是停止劳动在树荫下休息了。于是一个“人”加上一个表示树木的“木”就组合成了一个新字“休”,表示停下来休息。

这种造字法是不是比单纯的象形字要复杂一点呢?但是对于生活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我们来说,汉字思维能让我们很轻松地理解会意字。下图中的四个甲骨文分别是两人并肩而立的“”(“并”的最初字形)、人在盆中洗澡的“浴”、人被拷上手镣的“”(“执”的繁体字)和两人相斗的“”(斗争的“斗”的繁体)。大家可以试试看,能否将这四个字跟图中的甲骨文字对应起来。

会意字是由多个象形字组成的,不同的组合可以造出很多字,因而它的创造力远比象形字要大,使用范围也广泛,会意字的数量也仅少于形声字。但是随着汉字形体发生剧烈的变化,原来的象形图形逐渐失真,象形字不象形,会意字不会意了,只有在尚未失掉象形意义的古汉字中,会意字的结构显示得比较清楚。但是会意字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因为它强大的创造力而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在汉字形体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隶书、楷书盛行之后,还是有大量的“二代”会意字不断地滋生。如楞,也就是四方的木头;劣,取力气小的意义;尖,就是上小下大的意思;歪,就是不正当的意思;粜(tiào),就是出米,也就是卖米的意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猜测一下下面这些字的意思:

(xiǎn) 籴(dí) 耷(dā) 忐忑(tǎntè)

左右默契的形声字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90%以上,可以说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在识字时候常用的“妙招”―读字读半边,说的就是形声字。

“读半边”可以说就是形声字的一大特征了,因为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表示读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我们经常读的“半边”就是指“声旁”。表示声音的声旁参与造字可是汉字创造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知道,前面讲到的象形、指事、会意都是通过视觉上的字形来表示意义的,它们能很清晰地表示字的意义,但是却不能反映出这个字的读音,这无疑给汉字的普及和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形声字却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形声字的造字过程也很简单,它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像拆机器一样把形声字分解开来,那么我们会发现,哪怕是最复杂的形声字,也是由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组成的。现在,我们就拿“茅”字来尝试着还原一下形声字的造字过程。

古人在造茅草的“茅”字时,就从象形字、指事字或者会意字里面找一个读音跟“茅”相同的字,最好这个字又比较常用,于是矛盾的“矛”字就被挑选出来。然后再在“矛”上加一个偏旁,一方面要跟“矛”在字形上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也让新造字能反映出一部分意义出来。茅是一种草,所以就给它加一个表示草的符号吧,于是“艹”就跟“矛”组合成了表示茅草的“茅”了 。

从这个造字过程的还原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通过发音来创造形声字的,它的声旁实际上就是标识着这个字的读音,而形旁则跟意义有关系,跟水有关系的都带有“氵”,如江河湖海;跟山有关系的都带有“山”,如峰岭岱嵩,更多的例子大家可以找出很多很多。

这样,人们只要认识声旁就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了,十分有利于汉字的学习和掌握,自然这种十分简便的造字方法也就迅速地普及开来,产出的形声字又多又容易识记,所以慢慢地,形声字就成了汉字里数量最多的一类了。既然形声字的声旁标识着此字的读音,为什么“读半边”还会闹出这么多笑话来呢?这又要归因于伟大的时光了。与字形一样,古今的读音也是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的,而且这个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字的读音发展得快,有的至今还是跟古音相同。这样就造成了以前的同音字,现在读起来就有很大差异了。例如江、红、缸三个字,都是以“工”为声旁,这说明在造字的时候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但是慢慢地就分化成声母不同的三个读音了。所以我们可要留神了,既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我们又快又多地识字,但是也要避免“读半边”闹笑话,最好还是动手查查字典,以字典的读音为准。

霸道的假借字

有句俗话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可借了不还的事情不仅会发生在人身上,在中国古老的汉字里面也有这种“霸道”行为,比如假借字。

“假”,也是借的意思,所以“假借”就是借。假借字借的是什么呢?是字形。前面说到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它们都是从无到有地被造出来的,举例来说,“手”是个象形字,它被造出来之前是没有“手”这个字的,其他的字也是这样。但是假借字就不同了,从形体上来看,假借字的字形原来都是其他汉字的,只不过被借用过来表示另外一个意义,借的久了就索性不还了,当做自己的字形了。

例如“其他”的“其”原来是个象形字,就是咱们扫除垃圾用的簸箕,而且没有别的意思。古人口语里面也有一个常说的用来表示代指或者某种语气的虚词,这个字跟“其”同音,也读“qí”(古代和今天的读音差距很大,这里姑且认为它读此音)。造字的时候,这个常用的虚词“qí”字可就很麻烦了,因为这些虚词只有语法或功能意义而没有实际具体词的意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原则都不适合这样的虚词,怎样给这样的虚词造字呢?人们想出了一个法子:既然这个字和表示簸箕的“其”读音相同,那就先借“其”的字形来表示吧。这样“其”就有两个意义了,一个表示簸箕,一个表示那个代指第三人称或“这个”“那个”的“qí”字。

事情本来就可以结束了,可是有趣的还在后面。因为表示簸箕的“其”不是很常用,毕竟人们说簸箕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用它另一个意义的频率就很高。慢慢地人们就把“其”本来的意思给忽略了。而且一字多义很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古人索性就给“簸箕”这个意思另造一个字―“箕”,而“其”则专门表示那些虚词的意思。借来的字形最终被“霸为己有”,这样,一个假借字“其”才正式诞生,代表它本来意义的“箕”就进入了形声字的行列。

从这个假借字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得知:

一、假借字的字形是从别的字借来的,“债户”和“债主”是因为读音相同才发生这个“借贷”关系的;

二、假借字的“债主”,一开始和假借字共用一个字形,后来霸道的假借字把它们排挤出去了。它们只能另造一个字形,跟原来的字形区分开来;

三、假借字一般都是虚词,就因为这些虚词没有完整具体的意义,所以它们不好表示,也就是不如实词好造。

除了“其”以外的假借字还有很多,看看大家能否猜出人们造出了那些字来表示他们的本来意义?

因,像一个人躺在垫子上,本义是“垫子”,后来专指“原因、缘故”。益,像水从器皿里溢出来,意义为“充满而流出来”,后来专指“更加、增加”的意思。北,像两人相背,后来专指“北方”。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发展变化,有新的汉字出现,有旧的字体消亡。汉字的字形也在变化,总的来说,汉字从古至今,从字形上看,汉字的象形意味逐渐减弱,汉字的书写笔画也趋于精简。2014年高考语文四川卷就考到了“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这一问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汉字的造字并不是在规定好了这六种造字法之后才开始的。“六书”是后人在分析汉字的构造时归纳出来的造字理论。而且汉字也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符合这六种方法。

无论如何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使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汉字独特的构形特点,也决定了汉字字形本身可以附载丰富的文化信息,让我们通过汉字本体结构可以追溯华夏文化的早期面貌。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