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科课程标准,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把学生真正推上“主角”的位置,教会学生学习,懂得变换思考角度,敢于质疑,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有独到见解,能创造性运用所学的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设计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有些教师总是抱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气氛沉闷,讲课少人反应,提问没人举手,教师只能唱独角戏,却从不反思原本丰富的语文教学为何会走向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从教学的实践看,教学如不从学生主体出发,“惟书惟上”,就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要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一、激发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个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自主学习,进而轻松掌握知识。

(一)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要准确、精练,形式要新颖巧妙、有启发性,能激发学习动机。魏书生老师说得十分形象:“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或复习导入,或创设情境,或故事激趣,或借助音像……须结合文体、结合内容、结合学生,精心设计。学习哲理散文《家》,我设计的导语如下:“肖复兴说,同一个家,对于孩子是天堂;对于年轻人是旅店;对于中年人是担子;对于老年人则是课堂,愿意把自己一生的经验都用来教育一大一小两代孩子。毕淑敏说,恋家的人说家是树上的喜鹊窝;恨家的人说家是挂在项上的枷锁;养家的人说家是一条逼他不断挣钱的鞭子。(生笑)你会把家比喻为什么呢?”学生发言热烈,有学生说家是一把大雨伞,有学生说家是一首轻音乐……连一个平时不认真的学生都跃跃欲试,他说家是一间银行。(其余学生大笑)我则适时引导:“看来,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我们应如何深刻理解家,理解亲情?今天,就让作者周国平带着我们来一次人生漂流,探寻答案。

我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巧妙设置疑问

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疑”能刺激学生联想,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教师应十分重视“问题”的设置。教师应提什么疑问?让学生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阅读、探究?这无疑是一种艺术。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忌“满堂问”,忌把该学生探究的内容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或“选择问”。只有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设疑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发展思维,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上《桃花源记》一课,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学生就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知识的奴隶”,根本没有发挥主体作用。我设置了一个疑问:文中明明写渔人“处处志之”,为何人们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桃花源本来十分隐蔽,溪流也许有支流,渔人迷路不足为奇;有学生认为桃源人曾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桃源人怕有人来打扰他们安定和乐的生活,跟在渔人后边悄悄抹去了记号;有学生则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增添桃花源的神秘感,使桃花源亦真亦幻,暗示这是理想中的社会,并不存在。有学生补充——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陶渊明渴望有一个淳朴恬静的社会却又清楚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所以通过虚构这一理想社会含蓄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劳动人民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至此,这一课的主题灵动生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渠道、多角度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事理,掌握规律。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强调学习重要性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教学生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质疑释疑。

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一浙江籍学生提出文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一句不妥,她说她家乡的富春江江水是经桐庐,流入富阳市境,即桐庐在富春江上游,作者“从流漂荡”,那么这一句应改为“自桐庐至富阳一百许里”为佳。我适时表扬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以她为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遇到解决问题的困境时,如果能搜索头脑中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如果找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就会有顿悟,顺利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掌握知识结构,运用这些知识去攻克其他问题,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下面以初三说明文教学为例,谈谈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掌握“知识迁移”的技巧。

《南国六月荔枝丹》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复习八年级学过的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说明文知识结构作梳理。通过经典题型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宣布这一课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角色转换,由学生执教。

3让学生研读《南国六月荔枝丹》一课,备好课——作好批注,拟出几道问题并准备好答案。

4上课。

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当老师向其他同学提问,许多问题能围绕说明文知识点设置,如“请分析这一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第二段到第九段的安排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能删去吗?为什么?”还有一学生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借歌词拟题的启发向我发问:“《南国六月荔枝丹》以诗句为题有何妙处?”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得“渔”就是知识、经验、方法的一种迁移,它可以让人终身得“鱼”,也是教学之根本。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和完成任务的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所以,新时期的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堂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课后学生的学习提供示范和基础。如复习戏剧后,我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把《孔乙己》片断改编为剧本。开始我对此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有忧虑,但很快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离了老师,学生也能愉快讨论、分工合作,写剧本,修改剧本……学生积极参与,力争拿出最好的作品。其中《偷与窃》《买酒》等几个剧本很不错。学生还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孔乙己。在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获得戏剧知识的实感。

当然,教师应在自主学习中起引领作用,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探究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学生应是快乐的,学生应自主积极,应会独立思考,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这样的语文课堂有吸引力,这样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陆璟《探究性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3]安琦《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