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以生为本”教学模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以生为本”教学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新课程中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思想。文章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从听课感悟出发,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阐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 以生为本 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实施已多年,通过多年的执教经历和听课收获,我发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新课程中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思想。它在时时处处提醒着我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不仅要在基本理念中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和舞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和给予他们展示创新能力的机会,要积极鼓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与经验即时感悟,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我在徐州听课时,听过一节“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学生中对“175–97,547+98”这两题出现了不同解法。关于第一题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75-97=175-100+3=78;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175-97=175-75-22=100-22=78。关于第二题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547+98=547+100-2=645;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547+98=547+53+45=600+45=645。当时已出现这种情况,我马上提起了精神,想听听这位老师怎样去处理,因为在教旧教材时我教过这个内容,按照当时的教材肯定了第一种做法,对第二种做法进行了否定。而这位老师对两种做法都给予了肯定,并且对采用第二种做法的同学给予了表扬,表扬他们敢于创新。当时我就觉得这样处理不妥,下课后我找到这位老师并且和他讨论了一番。回来后我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讨论,并且深入研究了教材,终于我认识到: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你认为简便的解题思路在他的头脑中就不一定能想到,你认为不简便的解题思路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却可能被认为是简便的。第二种解法虽与课本上的解题思路不同,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他们在计算过程中,把第二个数拆成的两个数与第一个数之间在计算时,用不着列竖式,很容易口算,能说不符合简算的原理吗?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只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都应给予肯定。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极强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的迁移”与“延伸”,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又如,对于“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以前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马上能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的表述任何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几年来对新教材的执教于研究,我对原来的教法有所质疑。对于真分数,是否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就会用教科书上出现的概念、定义等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的表述方法来表达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追求学生对知识的“一步到位”,更不应追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表达的“统一化”和“最佳化”。因为知识具有阶段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运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真正从事思维活动,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在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而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模仿与记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这固然十分重要。但他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素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教学中不应追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方式、问题的求解思路等有统一的或标准化的答案,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己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黄雪宇.《以生为本,进行数学教学》

[2]肖炜清.《实现以生为本的数学教育》

[3]《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