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氟哌啶内关穴注射治疗呃逆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氟哌啶内关穴注射治疗呃逆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氟哌啶内关穴注射对术中及术后病人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术中及术后呃逆病人80例,随机分为氟哌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氟哌啶组取内关穴注射氟哌啶5 mg,对照组采用常规肌注胃复安10 mg。所有病例按显效、有效和无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氟哌啶组40例病人中治疗有效38例(95%),对照组40例病人治疗有效22例(5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关键词] 氟哌啶;胃复安;穴位;内关;呃逆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070-01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也是腹部手术中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手术牵拉的刺激致膈肌痉挛,直接影响术中操作,轻者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重者影响手术操作,我们采用氟哌啶内关穴注射治疗呃逆病人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术中及术后呃逆病人80例,随机分为氟哌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氟哌啶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9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手术20例,胃癌根治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其他腹部手术10例。

对照组40例,病人手术方式和年龄情况和氟哌啶组相似。

1.2治疗方法

氟哌啶组硬膜外麻醉后和术后并发呃逆时内关穴位注射氟哌啶:采用5 mg(2 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双侧内关穴(腕上2寸,两肌腱间)每侧注射2.5 ml,病人欠佳者酌情减量。取穴方法:取穴后局部消毒,右手持针快速刺人皮下,上下缓慢提针,待病人有酸、麻、胀感时,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缓慢注入,必要时重复注射。

对照组采用常规肌注胃复安10 mg。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呃逆停止、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偶有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有所减少;无效:呃逆的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氟哌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氟哌啶组术中3例血压偏低病人每穴注射氟哌啶1.5 ml,术中未发生呃逆现象。但血压均有所下降,经静脉给予麻黄碱后恢复,可能与硬膜外麻醉有关。另外有1例胃癌、1例右半结肠手术后出现剧烈膈肌痉挛,分别给予1~3次穴位注射氟哌啶,呃逆均消失。

对照组治疗无效的18例中,10例病人术中因膈肌痉挛影响手术操作改全麻3例,氯胺酮辅助麻醉6例,异丙酚辅助麻醉2例。

3 讨论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反射、间歇性痉挛引起快速吸气,在呼气通过声门时声门突闭而发出的特有的声音。中医认为,呃逆是以胃气冲逆而上,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的呃逆多数是由于手术的牵拉反应和局部的水肿、炎症刺激所引起。

膈肌受膈神经支配,膈神经发自颈节3~5脊神经。其运动纤维分布在膈肌,感觉神经则分布在心包、纵隔、胸膜、肋胸膜等处。有的纤维可达膈腹面和胆囊。当这些部位受牵拉刺激时可引起膈肌痉挛。

呃逆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冲动来自迷走神经、膈神经和T6~12胸段交感神经链,反射中枢在3~5颈神经部位,膈神经以及视丘交感神经中枢联合作用构成呃逆反射。

传出神经膈神经,根据神经传导特点,结合中医经络学说中循环取穴原则,内关穴为手厥阴中的正经,内关穴注射氟哌啶能充分发挥镇静、解痉安定作用。氟哌啶作用时间长且能阻断和干扰反射弧建立条件,从而达到治疗膈肌痉挛的目的。

氟哌啶系新型神经安定药,具有强效镇静、催眠、止吐、止呃逆作用。同时也有抑制交感神经和降低颅内压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后止吐药。

准确将药物注射到选择的部位,注射药物后,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症,其准确的穴位注射能起到药物和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使用的药物剂量较小,作用快,具有安全、简便、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等优点。本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但应用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孙国杰.针炙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7.

[2]魏绪庚,田素杰,石宝瑞.麻醉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85-587.

[3]骆晓金.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4,2:61.

[4]杨松桂,于晨媛.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J].陕西中医,2003, 24(4):353-354.

(收稿日期:2007-10-1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