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拿配合拔罐治疗菱形肌损伤72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拿配合拔罐治疗菱形肌损伤72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总结推拿拔罐疗法治疗菱形肌损伤的疗效。方法: 中医经络穴位推拿拔火罐综合治疗。结果:72例中痊愈者28例( 39%) , 显效者25例( 35%) , 有效者13例( 18%) , 无效者6例( 8%) ,总有效率92%。结论: 推拿配合拔火罐疗法治疗菱形肌损伤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菱形肌损伤 推拿治疗 拔罐治疗

菱形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症, 现在运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治疗该病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重要方法。笔者自04 年至今应用推拿配合拔火罐治疗菱形肌损伤72 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72例均为本门诊病人, 男43 例, 女29 例; 年龄最小19 岁, 最大68 岁; 病程最短1 星期, 最长3 年。临床表现为肩背部酸痛, 背如负重物。

2 诊断标准

2.1 病人后背部菱形肌疼痛可有板紧、酸胀等不适感, 并可找到压痛点, 有些患者疼痛可向胸部扩散,引起胸闷、胸痛, 深呼吸有时也可出现疼痛。查体: 疼痛范围在第三胸椎棘突和肩胛下端的连线以上, 大多数靠近肩胛骨内侧缘, 痛点面积广泛, 患侧上肢被动运动向前上方上举或头部后仰、旋转、劳累及阴雨天症状加重。X 线检查多无异常改变。

3 治疗方法

3.1 推拿手法操作

3.1.1 松筋法: 患者取俯卧位,应用万花油作介质用推、拿、按、压、揉、滚、拔等手法, 放松颈、肩、背部及上肢15~30 分钟。

3.1.2 重按、弹拨穴位法: 用拇指端点按风池、风府、大杼、风门、肺俞、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厥阴俞、心俞、手三里、曲池、合谷、外关、阿是穴等穴位,每穴1~3 分钟。

3.1.3 肩胛骨后扳法: 俯卧位, 患者上肢后伸, 术者一手掌静置于后伸的手掌部, 一手从腋下穿过并四指微屈, 置于肩胛骨内侧缘肩中俞穴处, 沿着背部脊柱缘一边上提, 一边用微屈的指端点按至肩胛下角止, 反复操作数次。

3.1.4 背部挤推法: 俯卧位, 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两侧大杼穴, 余指置两侧腋下, 分别扶定自上而下, 由外向内边挤向下边推脊柱两侧肌肉, 到膈俞穴的高度止, 操作数次。

3.1.5 头颈扭转法: 坐位, 一手托下颌, 使头微微向上抬起, 另一手扶头部, 先使头向左右轻轻旋转数下, 待肌肉放松后, 做突然的向“左”或向“右”侧扭转, 此时可听到“嗒”的声响, 左右分别进行。( 为防止颈椎脱位, 术者宜站立背后, 头部轻轻左右旋转数下后再施术, 术者宜用在枕部的左手向右侧, 用托下颌的右手向左侧做突然的扭转动作, 注意勿因双臂扭转范围过大而导致颈椎脱位) 。

3.2 火罐疗法操作

3.2.1 推罐: 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肩背部, 涂以万花油, 用闪火法将罐型号合适, 罐口平滑的罐子吸负体表后用双手缓慢推移督脉、膀胱经、小肠经及压痛点,至潮红甚者深紫色为宜。

3.2.2 留罐: 续上法在肩背部相应穴位留罐10~20分钟。

以上方法2 天1 次, 5 次为1 个疗程。

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 颈、肩胛区酸痛、负重感消失, 肩胛骨内上角及肩胛缝等无压痛, 耸肩转颈自如; 显效: 颈肩酸痛及负重感明显减轻, 过度劳累后肩胛内侧缘有微酸胀, 活动无障碍; 有效: 颈肩酸痛、负重感减轻, 功能有改善; 无效: 各种症状未见有改善, 而采用其它治疗方法者。

5 治疗结果

经治疗3 个疗程后, 按上述标准评定,72 例治疗过程中, 痊愈28 例, 占39%; 显效25 例, 占35%; 有效13 例, 占18%; 无效6 例, 占8%; 总有效率为92%。

6 典型病例

宋某某, 男, 42 岁, 家具厂工人。2004 年5 月18日来我门诊部推拿科就诊, 主诉: 右肩胛区酸胀痛一年多, 休息后减轻。近日工作繁忙, 疼痛加剧, 晚间难以入眠, 曾在本门诊部外科就诊敷药无效。查: 右肩胛区周围软组织紧张, 肩胛骨内侧缘压痛明显。头部后仰或旋转时有微疼痛。诊断为菱形肌损伤, 经推拿拔罐治疗3 次后, 疼痛大减, 治疗1 个疗程告愈。

7 讨论

菱形肌损伤又叫肩胛骨综合征[1]。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 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内侧缘, 有上提和内牵肩胛骨作用[2]。根据其解剖位置及功能而进行诊断和手法治疗。避免其他病变( 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等) 而误诊失治。该病的病因主要与不良姿势,上肢用力不当, 过度牵伸, 长时间劳累,肌肉慢性劳损有关。亦可见睡卧当风受寒, 寒性收引凝滞, 凝则不通。一些长期伏案工作且用上肢出力者更为常见, 在治疗期间应放下工作而适当休假。中医认为经筋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西医的治疗大多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局部封闭, 吃止痛药等手段, 未能很好地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有关医学资料报道: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不可低估, 局部可引起肌腱和韧带的变性坏死, 而有心血管和糖尿病等疾患的人会因激素作用而加重病情[3]。所以局部封闭是不能够多次重复进行的。虽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 如针刺、推拿、穴位注射、各种电疗等。但都存在疗效欠佳或疗程较长, 容易复发等缺点,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该病灶在肩背, 治疗时对心、肺均有不同程度的威胁, 存在一定隐患。如针刺时掌握不好进针深度和角度, 易出现医疗事故, 过于浅表则达不到病灶, 收不到“气至而有效”的理想效果。针刺肩背部也容易发生晕针现象。各种推拿手法, 根据中医“以痛为俞”“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理论, 在颈、肩、背部及上肢的刺激, 可通经活络, 活血止痛, 从而缓解了“不通则痛”的症状。背部挤推法、肩胛骨后扳法和头颈扭转法, 能解除菱形肌痉挛、通利关节, 有利于局部循环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 使粘连肌肉得于松解。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手法。《本草纲目拾遗》中说: “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破, ⋯⋯上起红晕, 罐中有气水出, 风寒尽出。”推罐属于刮痧的范畴, 利用万花油推罐活血化瘀, 祛风散寒, 把阻滞经络之邪呈现于体表而解除, 使病变组织得到气血的濡养。在相应穴位留罐更能加强扶正驱邪、行气通络止痛的功效。推拿拔罐综合利用, 二者各显其长,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 提高新陈代谢, 消除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无菌性炎症、水肿、肌肉痉挛。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通过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体会: 治疗该病要根据患者的内受力及症状的程度选刺激量和手法种类, 切忌大力度及粗暴手法, 否则会加重炎症水肿。该病反复性强, 彻底治愈较困难, 以下诱发因素应该注意: 一、避免肩背扛抬过重物品及长时间的一个姿势坐位工作; 二、患者平时注意保健推拿, 防止肌肉过劳, 有轻度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处理; 三、背部注意保暖, 避免受寒。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