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在新加坡作评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在新加坡作评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3月下旬,我有幸作为特邀评委,参加了由中国国家汉办东南亚办事处主办,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联办,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处支持的“新加坡‘汉语桥’华语演讲比赛”活动。作为一名中国政府的公派留学生,能在异国他乡为操着自己母语演讲的外国学生作评委,真是激动不已、感慨良多!

比赛分小学组、中学组、初院组3个场次,分于22日上午、下午和29日全天,在新加坡中部的中国国际学校举行。参加比赛(实则是决赛)的学生虽然总共只有68人(其中小学29人,中学15人,初院24人),但却涵盖了新加坡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并且都是各学校推选出来的佼佼者,很能代表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育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激 动

生活在新加坡,虽然到处都可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身影,但人们一开口说话,却往往大相径庭,不是蹩脚的英语,就是浓重的粤语、闽南语,或者连一个音节都听不懂的马来语、泰米尔语。再看那些公共场所的标志、指示牌又几乎都是英语书写,很少有汉字出现。久处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经常感到既“似曾相识”,又“相距甚远”,作为一名中国人更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陌生感。参加中小学华语比赛,却让我郁闷的心情得到了一次最大的释放。

一进校门,看到的就是那熟悉的汉字,“中国国际学校”、“孔子学院”等。教室里,墙壁上张贴着学生们的一张张毛笔汉字书法。演讲大厅里,更是“乡音”浓郁,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学生们慨慷激昂的演讲,观众们“真好”、“真棒”的赞叹声,亲切如故。此时,如不看室外那不住摇动着的热带特有的婆娑树影,还真以为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呢!学生们那只有用华语才能表达出来的丰富的演讲内容,如“方块(字)之魅”、“永远的春节”等等,更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久别的故乡,陶醉在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中。不知不觉,几个小时的比赛就结束了。一同作评委的新加坡教育部的吕先生和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的蔡先生一致推荐我作终场点评。

“同学们,你们太优秀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真诚地感谢你们啊!因为你们在如此的环境中能做得这么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相信,你们还年轻,通过你们这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汉语一定会流行于全世界!”

掌声不断!

我的泪珠也不断!

赞 叹

最令我赞叹和欣赏不已的,是这场赛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风格,从形式到流程都十分潇洒,干练、简要、明快,可以说是新加坡“效率优先”,“实用至上”这一民风、国风的缩影。

3场比赛,涉及师生组织、赛程安排、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可工作人员只有4名,还包括一名主持人,评委也只有4位。每场比赛都准点进行,分秒不误,并且一开场就直切主题,没有“领导讲话”、“背景介绍”等一些繁文缛节。评委们也没有诸如“讨论统一标准”、“讲规避、讲纪律”等程式,坐下来简单地沟通之后就进入了状态,按照标准一丝不苟地评议、打分,最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得出结果。学生和教师面对激烈的竞争,既激动又冷静,既有过程中的倾力相争,又有结果后的相互祝贺。面对得到的不同名次,彼此的心情都很平静。

在后勤安排上更体现了节俭、平等、透明,组织者、参赛者、评比者都一律平等相待,即便是评委,不论是教育部的官员,还是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都是自行解决交通工具,平静地来,平静地去,没有夹道欢迎,没有炫耀性介绍,听不到一句诸如“让领导先走”、“让领导先用”的词语,就是中午就餐,评委和组织人员也是和参赛的师生在一起,同样都是盒饭,没有半点特殊招待。

忧 虑

对这次赛事稍作深入分析,又不免生出几多忧虑。

忧虑一,参赛的族群面窄,仍囿于华人新移民的小圈子。据不完全统计,在68名参赛选手中,华族占绝大多数,其他民族寥寥无几,就是新加坡本土出生的华裔学生也为数不多,多数都是近10年内从中国大陆移民过来的,如中学组、初院组的第一名选手都是初中阶段从中国选拔过来的,而且是享受新加坡国家助学金的优秀学生。

忧虑二,重结果、轻过程,没有形成轰动效应。整个赛事虽然效率很高,但却难免有为比赛而比赛之嫌。只有参赛选手参加,没有场面烘托。小学组则由一部分家长陪伴,中学组则主要是参赛者的同学陪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学生参加,更没有群众听众,不仅场面不够热烈,而且也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再者,据了解大多数学校都是直接挑选出几名学生,强化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就来参赛,中间缺少了层层选拔的过程,缺少应有的造势,而这正是目前新加坡推广汉语的弱项所在。

忧虑三,汉语推广仍没有走出窘迫的局面。在新加坡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一提到学习汉语,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难!”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公开宣称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并煞有介事地说,汉语在世界最难学语种中排名第二(真不知是谁排的名),这就导致学生们一见汉字就望而生畏。在演讲中,曾有一名学生这样讲到他的一名同学在华文课程学完考试之后,竟生气地把教材全部撕掉了!

究其“难”的原因,我认为还是新加坡所倡导的“实用”文化所致。因为新加坡建国后把英语确定为官方语言而弱化了汉语,到现在又矫枉过正突击学汉语,都是单从“实用”这个角度考量的,学校教育学生学汉语的目的似乎也很简单,就是学好之后能“到中国挣大钱!”这就从根本上忽略了汉语的内涵,异化了汉语的功能,偏离了汉语教学的方向。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统一,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意境,一段美好的故事。学汉语必须爱汉语,学汉语必须知汉语。只有把学汉语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单纯的工具性“应用”转变到全方位的文化性的“享用”,才能由“难”变“易”,由枯燥变为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境界。